评析
《中山诗话》:杨大年不喜杜工部诗,谓为“村夫子”。乡人有强大年者,读杜句曰“江汉思归客”,杨亦属对。乡人徐举“乾坤一腐儒”,大年默然若少屈。
《瀛奎律髓》:(余)味之久矣,愈老而愈见其工。中四句用“云天”、“夜月”、“落日”、“秋风”,皆景也,以情贯之。“共远”、“同孤”、“犹壮”、“欲苏”八字绝妙,世之能诗者,不复有出其右矣。公之意自比于“老马”,虽不能取“长途”,而犹可以知道释惑也。
《诗薮》:“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含阔大于深沉,高、岑瞠乎其后。
《唐诗归》:谭云:此老杜累句,今人便称之(“乾坤”句下)。钟云:老人厚语(末二句下)。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董养性曰:此篇起联便突兀,或疑中联不应全用天文字,殊不知二联自“归客”上说,三联于“腐儒”上说。况老杜于诗,虽有纵诞,终句句有理,不可以常格拘之,然有极谨严处。学者先当以谨严为法,若首以纵诞为师,必取败也。
《杜诗说》:五言齿暮心雄,六言时衰身健。一“腐”上着“乾坤”字,自鄙而兼自负。
《初白庵诗评》:牢落之况,经子美写出,气概亦自高远。
《瀛奎律髓汇评》:纪均:前四句是思归。“片云”二句紧承“思归”说出。后四句乃壮心斗发。“落日”二句提笔振起,呼出末二句,语气截然不同。虚谷此评却不差。纪昀:“落日”二字乃景迫桑榆之意,借对“秋风”,非实事也。冯舒:妙处不在字眼。冯舒:第二联是比。何义门:言所以思归者,非怀安也。庙堂勿用,因其老以安用?腐儒见弃,则犹可以端委而折冲也。若单点起联,恐未熟读《解嘲》。
《杜诗详注》:赵汸曰;中四句,情景混合入化。……他诗多以景对景,情对情;其以情对景者已鲜。若此之虚实一贯,不可分别,效之者尤鲜。
《围炉诗话》:《江汉》诗云:“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怨而不怒。
《唐诗近体》:前辈有病此诗“日”“月”并用者,不知“落日”乃借喻,本属咏怀,何病之有!
《唐诗鉴赏辞典》: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这时他已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日蹙。此诗以首句头两字“江汉”为题,正是漂泊流徒的标志。尽管如此,诗人孤忠仍存,壮心犹在,此诗就集中地表现了一种到老不衰、顽强不息的精神,十分感人。
“江汉”句,表现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思归客”三字饱含无限的辛酸,因为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乾坤”代指天地。“乾坤”句包含“自鄙而兼自负”这样两层意思,妙在“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身在草野,心忧社稷,乾坤之内,此腐儒能有几人?”(《杜诗说》)黄生对这句诗的理解,是深得诗人用心的。
“片云”二句紧扣首句,对仗十分工整。通过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把他“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深沉。他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象孤月一样的皎洁。昔人认为这两句“情景相融,不能区别”,是很能说明它的特点的。
“落日”二句直承次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周易》云:“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恰好说明:次句的腐儒,并非纯是诗人对自己的鄙薄。上联明明写了永夜、孤月,本联的落日,就决不是写实景,而是用作比喻。黄生指出:“落日乃借喻暮齿”,是咏怀而非写景。否则一首律诗中,既见孤月,又见落日,是自相矛盾的。他的话很有道理。落日相当于“日薄西山”的意思。“落日”句的本意,就是“暮年心犹壮”。它和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的诗意,是一致的。就律诗格式说,此联用的是借对法。“落日”与“秋风”相对,但“落日”实际上是比喻“暮年”。“秋风”句是写实。“苏”有康复意。诗人飘流江汉,而对飒飒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欲苏”。这与李白“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的思想境界,颇为相似,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胡应麟《诗薮·内篇》卷四赞扬此诗的二、三联“含阔大于沉深”,是十分精当的。
这两联诗的意境,苏轼曾深得其妙,他贬谪岭外、晚年归来时,曾有诗云:“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次韵江晦叔二首》),表明他不因政治上遭到打击迫害,而改变自己匡国利民的态度。“孤月此心明”实际上就是从杜诗“永夜月同孤”和“落日心犹壮”两句化用而成的。
“古来”二句,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老马”用了《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他接受管仲“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得道”。“老马”是诗人自比,“长途”代指驱驰之力。诗人指出,古人存养老马,不是取它的力,而是用他的智。我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诗人在这里显然含有怨愤之意: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这是诗人言外之意,是从诗句中自然流露出来的。
此诗用凝炼的笔触,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诗的中间四句,情景相融,妙合无垠,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历来为人所称道。
(陶道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