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蜀

五言律诗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世(一作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一作何)必泪长流。

评析

《瀛奎律髓》:

“世事已黄发”,此句哀甚。尾句则为大臣者贤否,亦可见矣。

《杜臆》:

结语乃失意中自宽之词,亦知公之流泪非为一身之私也。

《瀛奎律髓汇评》:

纪昀:末二句乃无可奈何,强作排遣之词。注家或曰“有所推评”,或曰“有所讥刺”,皆强生支节。何义门:第七,正言若反,梅都官所谓“不尽”之意。

《杜诗解》:

“五载”字痛(“五载”句下)。“一年”字痛(“一年”句下)。五载蜀郡,一年梓州,骤读之,谓只记其年月踪迹,殊平平无警耳。不知先生以大臣自待,国家安危,无日去心,身在此中,真朝朝暮暮以眼泪洗面,虽一日有甚不可者,奈何“五载”?奈何“一年”?唱此四字,椎心喷血,已为积愤极痈。三句“如何关塞”一转,不觉失声怪叫:“今日去蜀,又非归关中耶?”看他“游”下得愤极。今日岂得“游”之日?我岂得“游”之人?然此行不谓之“游”,又谓之何?刘越石、祖士稚一齐放声恸哭,是此二十字也(首四句下)。是勉强收泪语,正复更痛(“万事”二句下)。自云“何(“不”一作“何”)必”,正复更痛也(末二句下)!

《围炉诗话》:

《去蜀》结云:“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眼中意中,无数过不得,说不能尽。

《读杜心解》:

只短律耳,而六年中流寓之迹,思归之怀,东游之想,身世衰迟之悲,职任就舍之感,无不括尽,可作入蜀以来数卷诗大结束。是何等手笔!

《杜诗镜铨》:

有篇无句,此方是老境。结又得体。结用反言见意,语似自宽,正隐讽大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