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批点唐音》:与李从一“苏台诗”同一兴调,可谓良工独苦者也。
《唐七律选》:直说无含蓄,正其变处。
《唐体肤诠》:上截相逢、下截送别。刘尚飘泊,李乃得归。篇中开阖有二,真为灵警之笔。
《唐诗成法》:通篇皆写“与君间”,而三、四伤心特甚。“恨无穷”虽结通篇,时三、四已含此意。
《昭昧詹言》:此诗起四句在题前。五、六始入“归”字,收句结“送”字,又切襄阳。三、四圆警精美,气味沉厚,故可取。文房言近而意皆深,耐人吟咏。
《唐七律隽》:张南土云:读诗至上元、宝应后、顿觉衰减,如长安贵戚,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之后、一旦改换门第,人情物色皆非旧时。惟随州尚具少陵遗响,然亦萧萧矣。
《诗式》:发句写长卿与李公之境遇。颔联写时势,承上“多难”二字。颈联写李公之归。落句上句点襄邓,下句以“送”字作收,余意亦复尤穷。此首前半写与李公平日交谊,后半写与李公别时情景,一气转折,章法浑成。[品]感慨。
留辞
南楚迢迢通汉口,西江渺渺去扬州。春风已遣归心促,纵复芳菲不可留。
江中晚钓寄荆南一二相识
楚郭微雨收,荆门遥在目。漾舟水云里,日暮春江绿。霁华静洲渚,暝(一作夜)色连松竹。月出波上时,人归渡头宿。一身已无累,万事更何欲。渔父自夷犹,白鸥不羁束。既怜沧浪水,复(一作更)爱沧浪曲。不见眼中人,相思心断续。
斑竹
苍梧千载后,斑竹对湘沅。欲识湘妃怨,枝枝满泪痕。
饯王相公出牧括州
缙云讵比长沙远,出牧犹承明主恩。城对寒山开画戟,路飞秋叶转朱轓。江潮渺渺连天望,旌旆悠悠上岭翻。萧索庭槐空闭閤,旧人谁到翟公门。
归沛县道中晚泊留侯城
访古此城下,子房安在哉?白云去不反,危堞空崔嵬。伊昔楚汉时,颇闻经济才。运筹风尘下,能使天地开。蔓草日已积,长松日已摧。功名满青史,祠庙唯苍苔。百里暮程远,孤舟川上回。进帆东风便,转岸前山来。楚水澹相引,沙鸥闲不猜。扣舷从此去,延首仍裴回。
留题李明府霅溪水堂
寥寥此堂上,幽意复谁论。落日无王事,青山在县门。 云峰向高枕,渔钓入前轩。晚竹疏帘影,春苔双履痕。 荷香随坐卧,湖色映晨昏。虚牖闲生白,鸣琴静对言。 暮禽飞上下,春水带清浑。远岸谁家柳,孤烟何处村。 谪居投瘴疠,离思过湘沅。从此扁舟去,谁堪江浦猿。
浏览全部 543 首
送苏元藻
苏侯新拜外台官,目送扁舟杳霭间。我亦漫同千里月,天教饱看七州山。欲知此别无穷恨,政坐相逢一笑闲。携酒却来湖上寺,不堪重对小孱颜。
见别离者因赠之
征人草草尽戎装,征马萧萧立路傍。尊酒阑珊将远别,秋山迤逦更斜阳。白髭兄弟中年后,瘴海程途万里长。曾向天涯怀此恨,见君呜咽更凄凉。
晓发苏州逢故人
鸡鸣残月下金阊,白鹤孤栖城上霜。匹马萧萧衣后短,重关杳杳路初长。相逢屠狗皆亡虏,对泣南冠半故乡。回首东吴遗恨在,胥门犹自向江湘。
南乡子 下第别诸同年出都 其八 旅
江静晚烟浓。二十年来万事同。夜半酒醒人不觉,秋风。晓月当帘挂玉弓。不复旧时容。砚匣留尘尽日封。汉水楚云千万里,无穷。半在邯郸驿树中。
送李端公赴东都
轩辕征战后,江海别离长。远客归何处,平芜满故乡。夕阳帆杳杳,旧里树苍苍。惆怅蓬山下,琼枝不可忘。
声声令 舟泊故城县作
收将残照,衬作飞霞。征帆千尺向归鸦。思亲万里,望故苑,被云遮。听风外、城头鼓挝。身在异乡,为逐客,恨天涯。书行绿树罩黄沙。弹丸黑子,因战后,长荒葭。空留得、三两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