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

七言绝句

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红亭雨未收。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

评析

《唐诗品汇》:

谢叠山云:此诗为去国者作,末句隐然富贵不足道。汉公卿往来汾阴,不知几人在,唯白云似汉时秋耳,所以开广其襟胸郁抑也。

《批点唐诗正声》:

谢注佳,然只论理致,若此诗清思逸音,独不及一言,是未足与论正声矣。

《唐贤三昧集笺注》:

钟云;于到日用事生意。“犹”字用力。

《唐诗训解》:

末二句以洞观千古之意宽之。

《唐诗笺要》:

李峤《汾阴》长篇,较此首词繁而意反狭。

《网师园唐诗笺》:

切定晋绛生情(末二句下)。

《唐贤清雅集》:

借题发挥,足见胸襟高旷。今人送行肯作此否?

《批唐贤三昧集》:

高视阔步,二十八字牢笼一切言语,此诗高迈可见,其深思不可见也。

《诗式》:

以“去”对上“散”,以“汾水”对上“江亭”,以“云”对上“雨”,须知诗律之细也。

《唐诗鉴赏辞典》:

要读懂这首七绝,至少要扫除两重障碍。其一,是诗的写作年代及其时代背景;其二,是判断最后一句话的语气。

看题目,自然是送行之作。当时的虢州城,大抵依山建筑。西原是城外一个地方。北出黄河的驿路是由城外绕山而去的。所以诗的开头,才有“西原驿路挂城头”的话。此句骤看是写景,城堞现出了一角,远处有重重叠叠的山,驿路在山上穿行,看来就象挂在城头似的;其实又是在叙事,点出送行题目。再把这第一句和次句连起来读,还可以看到一个雨中送客的场景。除了城堞耸峙,远山一抹,驿路蜿蜓之外,江边还有送客亭;雨景中又仿佛可以看见行人上路,主人殷殷相送。纯然以写景来叙事达情,却又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这是作者在摄取、提炼、表现三方面都下了力量的最好说明。

然而,这首诗不能看作是一般的送客应酬之作,诗人在诗中倾注的思想感情,要比单纯的送别友人深广得多。岑参是于乾元二年(759)至上元二年(761)出任虢州长史的,那时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由于战乱,国土破碎,人民罹难,诗人亲眼见到过的开元盛世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就在这样的背景上面,我们看到诗人感慨遥深地写下了这两句话:“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话里隐藏着一段典故:有一年,汉武帝刘彻到河东(今山西地区)去,祭了后土之神,又坐船在汾水上游览、饮宴,高兴起来,做了一首《秋风辞》。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话。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是汉朝的鼎盛时期,而唐朝从贞观到开元一百多年间,国力之盛,比起汉武帝时有过之而无不及。安史之乱一来,却突然落得如此可悲的局面,诗人自然是不能不有所感触的。恰好李判官要到晋绛去,诗人于是含蓄地向朋友提出这样的探问:“李判官呵!你到汾水上的时候,看看那里的云光山色,可还象汉武帝那个时代那样雄伟壮丽么?”很明显,隐藏在这两句话后面的,是诗人对于唐帝国衰落的深沉的叹息。汉武帝的豪情胜概已经不可再见了,唐帝国的声威功业难道也是这样结束了吗?一种对国家命运深切关怀的激情,在诗人胸中荡漾。有了这两句,就给这首送行诗平添许多光彩,我们喜爱它,就不仅仅因为它在艺术上的成就了。

(刘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