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唐诗归折衷》:唐云:翻弄在“欲”、“误”二字。吴敬夫云:用事非诗家所贵,似此脱化乃佳。
《唐诗别裁》:吴绥盾谓因病致妍,故佳。
《诗境浅说续编》:此诗能曲写女儿心事:银筝玉手,相映生辉,尚恐未当周郎之意,乃误拂冰弦,以期一顾。……希宠取怜,大率类此,不独因病致妍以贡媚也。
以下资料来源未详:玉房:弹筝女子的住处。
《唐诗鉴赏辞典》:筝是古代一种弹拨乐器,即今称“古筝”。“鸣筝”谓弹奏筝曲。题一作“听筝”,则谓听奏筝有感,就听者立题。从诗意看,以作“鸣筝”为有味。这首小诗写一位弹筝女子为博取青睐而故意弹筝出错的情态,写得婉曲细腻,富有情趣。
前二句写弹筝美人坐在华美的房舍前,拨弄筝弦,优美的乐声从弦轴里传送出来。“柱”是系弦的部件。“金粟”形容筝柱的装饰华贵。“素手”表明弹筝者是女子。后二句即写鸣筝女故意弹错以博取青睐。“周郎”指三国吴将周瑜。他二十四岁为将,时称“周郎”。他又精通音乐,听人奏曲有误时,即使喝得半醉,也要转过头去看一看演奏者。所以时谣说:“曲有误,周郎顾。”(见《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这里以“周郎”比喻弹筝女子属意的知音者。“时时”是强调她一再出错,显出故意撩拨的情态,表示注意到她的用心不在献艺博知音,而在其他。
清人徐增分析这诗说:“妇人卖弄身分,巧于撩拨,往往以有心为无心。手在弦上,意属听者。在赏音人之前,不欲见长,偏欲见短。见长则人审其音,见短则人见其意。李君(称李端)何故知得恁细。”(《而庵说唐诗》)其见解相当精辟。
此诗的妙处就在于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了生活中体现人物心理状态的典型细节,将弹筝女子的微妙心理,一种邀宠之情,曲曲写出,十分传神。诗的写法象速写,似素描,对弹筝女形象的描写是十分成功的。
(倪其心)
送丁少府往唐上
因君灞陵别,故国一回看。共食田文饭,先之梅福官。江风转日暮,山月满潮寒。不得同舟望,淹留岁月阑。
病后游青龙寺
病来形貌秽,斋沐入东林。境静闻神远,身羸向道深。 芭蕉高自折,荷叶大先沈。
瘦马行
城傍牧马驱未过,一马徘徊起还卧。眼中有泪皮有疮,骨毛焦瘦令人伤。朝朝放在儿童手,谁觉举头看故乡。往时汉地相驰逐,如雨如风过平陆。岂意今朝驱不前,蚊蚋满身泥上腹。路人识是名马儿,畴昔三军不得骑。玉勒金鞍既已远,追奔获兽有谁知。终身枥上食君草,遂与驽骀一时老。傥借长鸣陇上风,犹期一战安西道。
赠何兆
文章似扬马,风骨又清羸。江汉君犹在,英灵信未衰。
听夜雨寄卢纶
暮雨萧条过凤城,霏霏飒飒重还轻。闻君此夜东林宿,听得荷池几番声。
晚夏闻蝉寄 广文
昨日莺啭声,今朝蝉忽鸣。朱颜向华发,定是几年程。故国白云远,閒居青草生。因垂数行泪,书报十年兄。
浏览全部 284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