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唐诗鉴赏辞典》:《踏歌词》四首,是刘禹锡学习民歌体写作的一组小诗,此是四首中的第三首。诗的内容是记写当时四川民俗,每当春季,民间男女相聚会,联翩起舞,相互对歌的热烈场景。全诗四句,主要在勾勒一种狂欢的场面和气氛。第一句写歌,第二句写舞,第三句写歌停舞散,第四句却从侧面含蓄地补足写出歌舞场面的热烈。
首句的“新词”,表示当时那些歌男舞女所唱的歌子,都是即兴抒怀、脱口而出的新曲,悠扬宛转,十分悦耳动听,并一递一句接连不歇。这句虽用平述记叙的语气,却寄寓着作者对民间男女的无上智慧和艺术才能的赞赏与称颂。第二句用“振袖倾鬟”来写他们的舞姿情态,活现出当时那些跳舞者热烈的情绪和狂欢的情景。“月落乌啼云雨散”是说他们歌舞竟夜,直至天明。从意思上讲,狂欢之夜的情景已经写完,但作者又用“游童陌上拾花钿”一语,对狂欢之夜做了无声的渲染。次日,游童们沿路去拾取女郎遗落的花钿(女子的首饰),花钿遗落满地而不觉,可知当时歌舞女子是如何沉浸在歌舞狂欢之中。这种从侧面的、启人想象的写法,其含意的丰富和情味的悠长,更胜于正面的描写。这使我们联想到画家齐白石在艺术构思上的一个故事,一次,齐白石画“蛙声十里出山泉”诗意,但画家在画面上并没有画蛙,而是用一股山泉,几个蝌蚪来表现,从而调动人们的想象,使人联想到“蛙声十里”的喧嚣情景。艺术巨匠们的构思,常常是出人意表的。
(褚斌杰)
詶乐天咏老见示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微(一作为)霞尚满天。
谪居悼往二首
邑邑何邑邑,长沙地卑湿。楼上见春多,花前恨风急。 猿愁肠断叫,鹤病翘趾立。牛衣独自眠,谁哀仲卿泣。 郁郁何郁郁,长安远如日。终日念乡关,燕来鸿复还。 潘岳岁寒思,屈平憔悴颜。殷勤望归路,无雨即登山。
谪居悼往二首 其一
邑邑(一作悒悒)何邑邑,长沙地卑湿。楼上见春多,花前恨风急。猿愁肠断叫,鹤病翘趾立。牛衣独自眠,谁哀仲卿泣。
和西川李尚书汉州微月游房太尉西湖
木落汉川夜,西湖悬玉钩。旌旗环水次,舟楫泛中流。目极想前事,神交如共游。瑶琴久已绝,松韵自悲秋。
秋晚新晴夜月如练有怀乐天
雨歇晚霞明,风调夜景清。月高微晕散,云薄细鳞生。露草百虫思,秋林千叶声。相望一步地,脉脉万重情。
杂曲歌辞 竹枝 其八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浏览全部 897 首
香奁八咏(并序) 金盆沐发 其一
华清春昼赐温泉,绾脱青丝散一编。翠雨乱跳花底月,黑云半卷镜中天(成化本卷作掩)。铜仙盘冷添甘露,玉女盆倾拾翠钿。拢得云鬟高一尺,罟冠新上玉台前。
杂曲歌辞·春游乐二首
游童苏合带,倡女蒲葵扇。初日映城时,相思忽相见。 褰裳踏露草,理鬓回花面。薄暮不同归,留情此芳甸。 柘弹连钱马,银钩妥堕鬟。采桑春陌上,踏草夕阳间。 意合辞先露,心诚貌却闲。明朝若相忆,云雨出巫山。
燕京十六夜曲四首 其四
月高罢游关九关,暗尘吹污香雾鬟。谁家少年亦太恶,拾著金钿不肯还。
杂曲歌辞 春游乐二首
柘弹连钱马,银钩妥堕鬟。摘桑春陌上,踏草夕阳间。意合辞先露,心诚貌却閒。明朝若相忆,云雨出巫山。
归国遥 其三
春欲晚,戏蝶游蜂花烂熳。日落谢家池馆,柳丝金缕断。睡觉绿鬟风乱,画屏云雨散。闲倚博山长叹,泪流沾皓腕。
两同心 怀旧和柳屯田韵
旧苑谁家,有人倾国。垂楚袖、蝶过东墙,挽湘裙、絮飘南陌。最多情、浅蹙双蛾,暗调行客。一捻轻红花里,影儿堪惜。拾云钿、草露仍香,转星眸、柳烟空碧。到如今、枕腻脂痕,尽成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