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唐诗鉴赏辞典》:《踏歌词》四首,是刘禹锡学习民歌体写作的一组小诗,此是四首中的第三首。诗的内容是记写当时四川民俗,每当春季,民间男女相聚会,联翩起舞,相互对歌的热烈场景。全诗四句,主要在勾勒一种狂欢的场面和气氛。第一句写歌,第二句写舞,第三句写歌停舞散,第四句却从侧面含蓄地补足写出歌舞场面的热烈。
首句的“新词”,表示当时那些歌男舞女所唱的歌子,都是即兴抒怀、脱口而出的新曲,悠扬宛转,十分悦耳动听,并一递一句接连不歇。这句虽用平述记叙的语气,却寄寓着作者对民间男女的无上智慧和艺术才能的赞赏与称颂。第二句用“振袖倾鬟”来写他们的舞姿情态,活现出当时那些跳舞者热烈的情绪和狂欢的情景。“月落乌啼云雨散”是说他们歌舞竟夜,直至天明。从意思上讲,狂欢之夜的情景已经写完,但作者又用“游童陌上拾花钿”一语,对狂欢之夜做了无声的渲染。次日,游童们沿路去拾取女郎遗落的花钿(女子的首饰),花钿遗落满地而不觉,可知当时歌舞女子是如何沉浸在歌舞狂欢之中。这种从侧面的、启人想象的写法,其含意的丰富和情味的悠长,更胜于正面的描写。这使我们联想到画家齐白石在艺术构思上的一个故事,一次,齐白石画“蛙声十里出山泉”诗意,但画家在画面上并没有画蛙,而是用一股山泉,几个蝌蚪来表现,从而调动人们的想象,使人联想到“蛙声十里”的喧嚣情景。艺术巨匠们的构思,常常是出人意表的。
(褚斌杰)
酬李相公喜归乡国自巩县夜泛洛水见寄
巩树烟月上,清光含碧流。且无三已色,犹泛五湖州。鹏息风还起,凤归林正秋。虽攀小山桂,此地不淹留。
同乐天和微之深春二十首 其六
何处深春好,春深恩泽家。炉添龙脑炷,绶结虎头花。宾客珠成履,婴孩锦缚车。画堂帘幕外,来去燕飞斜。
送义舟师却还黔南(并引)
黔江秋水浸云霓,独泛慈航路不迷。猿狖窥斋林叶动,蛟龙闻咒浪花低。如莲半偈心常悟,问菊新诗手自携。常说摩围似灵鹫,却将山屐上丹梯。
洞庭秋月行
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熔金。孤轮徐转光不定, 游气濛濛隔寒镜。是时白露三秋中,湖平月上天地空。 岳阳楼头暮角绝,荡漾已过君山东。山城苍苍夜寂寂, 水月逶迤绕城白。荡桨巴童歌竹枝,连樯估客吹羌笛。 势高夜久阴力全,金气肃肃开星躔。浮云野马归四裔, 遥望星斗当中天。天鸡相呼曙霞出,敛影含光让朝日。 日出喧喧人不闲,夜来清景非人间。
戏赠崔千牛
学道深山许老人,留名万代不关身。劝君多买长安酒,南陌东城占取春。
送僧方及南谒柳员外
昔事庐山远,精舍虎溪东。朝阳照瀑水,楼阁虹霓中。骋望羡游云,振衣若秋蓬。旧房闭松月,远思吟江风。古寺历头陀,奇峰扳祝融。南登小桂岭,却望归塞鸿。衣裓贮文章,自言学雕虫。抢榆念陵厉,覆篑图穹崇。远郡多暇日,有诗访禅宫。石门耸峭绝,竹院含空濛。幽响滴岩溜,晴芳飘野丛。海云悬飓母,山果属狙公。忽忆吴兴郡,白蘋正葱茏。愿言挹风采,邈若窥华嵩。桂水夏澜急,火山宵焰红。三衣濡菌露,一锡飞烟空。勿谓翻译徒,不为文雅雄。古来赏音者,燋爨得孤桐。
浏览全部 897 首
香奁八咏(并序) 金盆沐发 其一
华清春昼赐温泉,绾脱青丝散一编。翠雨乱跳花底月,黑云半卷镜中天(成化本卷作掩)。铜仙盘冷添甘露,玉女盆倾拾翠钿。拢得云鬟高一尺,罟冠新上玉台前。
杂曲歌辞·春游乐二首
游童苏合带,倡女蒲葵扇。初日映城时,相思忽相见。 褰裳踏露草,理鬓回花面。薄暮不同归,留情此芳甸。 柘弹连钱马,银钩妥堕鬟。采桑春陌上,踏草夕阳间。 意合辞先露,心诚貌却闲。明朝若相忆,云雨出巫山。
燕京十六夜曲四首 其四
月高罢游关九关,暗尘吹污香雾鬟。谁家少年亦太恶,拾著金钿不肯还。
杂曲歌辞 春游乐二首
柘弹连钱马,银钩妥堕鬟。摘桑春陌上,踏草夕阳间。意合辞先露,心诚貌却閒。明朝若相忆,云雨出巫山。
归国遥 其三
春欲晚,戏蝶游蜂花烂熳。日落谢家池馆,柳丝金缕断。睡觉绿鬟风乱,画屏云雨散。闲倚博山长叹,泪流沾皓腕。
两同心 怀旧和柳屯田韵
旧苑谁家,有人倾国。垂楚袖、蝶过东墙,挽湘裙、絮飘南陌。最多情、浅蹙双蛾,暗调行客。一捻轻红花里,影儿堪惜。拾云钿、草露仍香,转星眸、柳烟空碧。到如今、枕腻脂痕,尽成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