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此词作于元丰四年(1081 ),系作者在黄州临皋亭所作。词中描写一个春日傍晚的即景,上片写春日晚景,下片雨降复晴。
首句谓:端起玉杯,只见落日斜照,青翠的云山倒映在酒杯中 ,把一杯玉液都染绿了 。词人忽然觉得,这杯琼浆是那样熟悉,是那样有情,仿佛是老朋友似的。原来那碧绿的色彩,和满江的春水相似,春水则是故乡的岷山、峨眉山上的积雪融化而来的。
上片由倒影看到了天空,由酒的颜色而写到江水,由江水而想到岷峨,最后居然认为江水就是酒,仿佛这个小小的酒杯可以盛下整个世界。如此独特的空间意识,正是苏轼旷达、宽广的胸怀的表现。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 。”用“暗”和“乱”写春雨,抓住了春雨飘忽不定、倏来倏往的特征。来得突然,使人们不及回避,才能打湿美人的粉腮。既有琼杯美酒,又有美人粉腮,这场雨似乎扰乱了欢宴,真不是时候。但是,忽然有一阵东风卷地而来,吹散了云雨,落日的余晖从云缝中斜射出来,把半边天染红 ,碧绿的江水也被染红了一半 ,景色奇丽,更胜于前。
词的上片,由酒杯而云山,而江水,而岷峨,这是词人形象思维的过程,也是词外在的逻辑。艺术联想和想象的动力是情感。罪系黄州的苏东坡,端起酒杯 ,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正是这种情感作为动力,他的联想才最终指向故乡岷峨即蜀中,才产生了杯中之酒是岷峨的雪水这种奇特的心理。思乡之情是词的上片的内在逻辑。词的下片描绘倏忽变化的自然景观,给人动荡不定、神奇瑰丽的感觉。在政治斗争中遭到挫折的苏东坡,对自然界倏忽变化的敏感,由此可见一斑。整个一首词神气贯通、融为一体。思乡与人生的感慨尽得表现,正所谓“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
轼以去岁春夏,侍立迩英,而秋冬之交,子由相继入侍,次韵绝句四首,各述所怀 其一
曈曈日脚晓犹清,细细槐花暖欲零。坐阅诸公半廊庙,时看黄色起天庭。
书泗州孙景山西轩
落日明孤塔,青山绕病身。知君向西望,不愧塔中人。
藏春坞
朱阁前头露井多,碧桃花下美人过。寒泉未必能胜此,奈有银瓶素绠何。
百步洪二首 其一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沫生千涡。崄中得乐虽一快,何意水伯夸秋河。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觉来俯仰失千劫,回视此水殊委蛇。君看岩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窠。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譊譊师所呵。
浣溪沙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其四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半依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 其四
国艳夭娆酒半酣,去年同赏寄僧檐。但知扑扑晴香软,谁见森森晓态岩。谷雨共惊无几日,蜜蜂未许辄先甜。应须火急回征棹,一片辞枝可得黏。
浏览全部 3321 首
雨中荷花
翠盖佳人临水立,檀粉不匀香汗湿。一阵风来碧浪翻,珍珠零落难收拾。
病足少苏次常之韵三首 其三
蓝田纡古句,令我好怀开。未敢为琼报,何从引玉来。蒲萄江涨醁,桑落瓮留醅。柳市人归未,随潮蚤晚催。
暮春偶成四首 其一
残花自开落,迟日半晴阴。翡翠山容暗,蒲萄江涨深。绿杨浑作絮,黄鸟欲成瘖。春事今如许,谁能著酒斟。
临高台
晚景登高台,回望春光来。雾浓山后暗,日落云傍开。烟里看鸿小,风来望叶回。临窗已响吹,极眺且倾杯。
并寄季文以酒
溪涨蒲萄新拨醅,兴添野水入金杯。华严居士贪幽定,一线春丝唤起来。
九日黄鹤楼登高 其一
北斗平临倦眼开,岷峨秋色莽西来。云移晴树樯帆近,浪拍落梅天地回。孤雁南飞沙似雪,大江东见水为杯。茫茫不尽登楼感,都是红羊劫后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