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此词作于元丰四年(1081 ),系作者在黄州临皋亭所作。词中描写一个春日傍晚的即景,上片写春日晚景,下片雨降复晴。
首句谓:端起玉杯,只见落日斜照,青翠的云山倒映在酒杯中 ,把一杯玉液都染绿了 。词人忽然觉得,这杯琼浆是那样熟悉,是那样有情,仿佛是老朋友似的。原来那碧绿的色彩,和满江的春水相似,春水则是故乡的岷山、峨眉山上的积雪融化而来的。
上片由倒影看到了天空,由酒的颜色而写到江水,由江水而想到岷峨,最后居然认为江水就是酒,仿佛这个小小的酒杯可以盛下整个世界。如此独特的空间意识,正是苏轼旷达、宽广的胸怀的表现。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 。”用“暗”和“乱”写春雨,抓住了春雨飘忽不定、倏来倏往的特征。来得突然,使人们不及回避,才能打湿美人的粉腮。既有琼杯美酒,又有美人粉腮,这场雨似乎扰乱了欢宴,真不是时候。但是,忽然有一阵东风卷地而来,吹散了云雨,落日的余晖从云缝中斜射出来,把半边天染红 ,碧绿的江水也被染红了一半 ,景色奇丽,更胜于前。
词的上片,由酒杯而云山,而江水,而岷峨,这是词人形象思维的过程,也是词外在的逻辑。艺术联想和想象的动力是情感。罪系黄州的苏东坡,端起酒杯 ,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正是这种情感作为动力,他的联想才最终指向故乡岷峨即蜀中,才产生了杯中之酒是岷峨的雪水这种奇特的心理。思乡之情是词的上片的内在逻辑。词的下片描绘倏忽变化的自然景观,给人动荡不定、神奇瑰丽的感觉。在政治斗争中遭到挫折的苏东坡,对自然界倏忽变化的敏感,由此可见一斑。整个一首词神气贯通、融为一体。思乡与人生的感慨尽得表现,正所谓“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
皇太后阁六首 其四
秘殿扶疏夏木深,雨余初有一蝉吟。应将嬴女乘鸾扇,更助南风长棘心。
次韵黄夷仲茶磨(补编)
前人初用茗饮时,煮之无问叶与骨。寖穷厥味臼始用,复计其初碾方出。计尽功极至于磨,信哉智者能创物。破槽折杵向墙角,亦其遭遇有伸屈。岁久讲求知处所,佳者出自衡山窟。巴蜀石工强镌凿,理疏性软良可咄。予家江阳远莫致,尘土何人为披拂。
太皇太后阁六首 其五
共道十年无腊雪,且欣三白压春田。尽驱南亩扶犁手,稍发中都朽贯钱。
次韵孙巨源,寄涟水李、盛二著作,并以见寄五绝 其一
南岳诸刘岂易逢,相望无复马牛风。山公虽见无多子,社燕何由恋塞鸿。
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 其八
芎藭生蜀道,白芷来江南。漂流到关辅,犹不失芳甘。濯濯翠茎满,愔愔清露涵。及其未花实,可以资筐篮。秋节忽已老,苦寒非所堪。斸根取其实,对此微物惭。
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 其一 北亭 其十五 樱桃
独绕樱桃树,酒醒喉肺乾。莫除枝上露,从向口中漙。
浏览全部 3321 首
雨中荷花
翠盖佳人临水立,檀粉不匀香汗湿。一阵风来碧浪翻,珍珠零落难收拾。
病足少苏次常之韵三首 其三
蓝田纡古句,令我好怀开。未敢为琼报,何从引玉来。蒲萄江涨醁,桑落瓮留醅。柳市人归未,随潮蚤晚催。
暮春偶成四首 其一
残花自开落,迟日半晴阴。翡翠山容暗,蒲萄江涨深。绿杨浑作絮,黄鸟欲成瘖。春事今如许,谁能著酒斟。
临高台
晚景登高台,回望春光来。雾浓山后暗,日落云傍开。烟里看鸿小,风来望叶回。临窗已响吹,极眺且倾杯。
并寄季文以酒
溪涨蒲萄新拨醅,兴添野水入金杯。华严居士贪幽定,一线春丝唤起来。
九日黄鹤楼登高 其一
北斗平临倦眼开,岷峨秋色莽西来。云移晴树樯帆近,浪拍落梅天地回。孤雁南飞沙似雪,大江东见水为杯。茫茫不尽登楼感,都是红羊劫后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