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熙宁七年(1074)年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陈襄(字述古)移守南都(今河南商丘),苏轼追送其至临平(今余杭 ),写下了这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词。
词的上片回叙分手后回望离别之地临平镇和临平山,抒写了对往事无限美好的回忆和对友人的依恋之情。起首两句写词人对陈襄的离去特别恋恋不舍,一送再送,直到回头不见城中的人影,而那临平山上亭亭伫立的高塔似乎在翘首西望,不忍郡守的调离。这种从眼前实景落笔而展衍开去与由景入情的写法,不仅使人感到亲切,而且增加了作品的深度。接下来三句写临平山上的塔,仍就眼前景物落笔,实则是以客观的无知之物 ,衬托词人主观之情 。“谁似”二字,既意喻词人不象亭亭耸立的塔,能目送友人远去而深感遗憾,又反映了词人不象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西来复送客远去,而为友人的离去陷入深深的哀伤之中;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迎友人来杭又送友人离去的实际。
下片写词人归途中因思念友人而夜不成眠。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微光闪烁,这些意象的组接,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烘托了作者的凄凉孤寂心境。末句“秋雨晴时泪不晴 ”,用两个“晴”字把雨和泪联系起来,比喻贴切而新颖,加强了作者思念之苦的表现,读来叩人心扉,令人叹婉不已。这首词艺术上的特色主要是将山塔、秋雨拟人化,赋予作者自身的感情和心绪 ,将无生命的景物写活。这种手法,表现出词人不凡的功力。
永遇乐 蔡州移守颖昌,与客会别临芳观席上
天末山横。半空箫鼓。楼观高起。指点裁成。东风满院。总是新桃李。纶巾羽扇。一尊饮罢。目送断鸿千里。揽清歌、余音不断。缥缈尚萦流水。年来自笑无情。何事犹有。多情遗思。绿鬓朱颜。匆匆拚了。却记花前醉。明年春到。重寻幽梦。应在乱莺声里。拍阑干、斜阳转处。有谁共倚。
戏书李伯时画御马好头赤
山西战马饥无肉,夜嚼长秸如嚼竹。蹄间三丈是徐行,不信天山有坑谷。岂如厩马好头赤,立杖归来卧斜日。莫教优孟卜葬地,厚衣薪槱入铜历。
送淡公二首 其二
坐重青草公,意合沧海滨。渺渺独见水,悠悠不闻人。镜浪洗手渌,剡花入心春。虽然防外触,眼前绕衣新。行当译文字,慰此吟殷勤。
吴子野将出家赠以扇山枕屏
峨峨扇中山,绝壁信天剖。谁知大圆镜,衡霍入户牖。得之老月师,画者一醉叟。常疑若人胸,自有云梦薮。千岩在掌握,用舍弹指久。低昂不自知,恨寄儿女手。短屏虽曲折,高枕谢奔走。出家非今日,法水洗无垢。浮游云释峤,宴坐柳生肘。忘怀紫翠间,相与到白首。
南乡子 用前韵赠田叔通家舞鬟
绣鞅玉镮游。灯晃帘疏笑却收。久立香车催欲上,还留。更且檀唇点杏油。花遍六么毬。面旋回风带雪流。春入腰肢金缕细,轻柔。种柳应须柳柳州。
送杨奉礼
谱牒推关右,风流出靖恭。时情任险陂,家法故雍容。南去河千顷,余惟酒一钟。更谁哀老子,令得放疏慵。
浏览全部 3321 首
湖上闲步
断云零乱雨初晴,古客游行眼倍明。 可喜一湖杨柳色,不禁三月杜鹃声。 青山历历添新寺,白塔亭亭枕旧京。 回首东南重凄感,岂因兴废独关情?
次韵杭人裴维甫
余杭门外叶飞秋,尚记居人挽去舟。一别临平山上塔,五年云梦泽南州。凄凉楚些缘吾发,邂逅秦淮为子留。寄谢西湖旧风月,故应时许梦中游。
水调歌头
孤棹溯霜月,远过阖闾城。系船杨柳桥畔,吹袖晚寒轻。百尺层台重上,万事红尘一梦,回首几周星。风调信衰减,亲旧总雕零。认群峰,寻四塔,半烟横。平生感慨,况逢佳处辄销凝。休说当时雕辇,不见後来游鹿,斜照水空明。猛把画阑拍,飞雁两三声。
水调歌头 姑苏台
孤棹溯霜月,还过阖庐城。系船杨柳,桥畔吹袖晚寒轻。百尺层台重上,万事红尘一梦,回首几周星。风调信衰减,亲旧总凋零。认群峰,寻四塔,半烟横。平生感慨,况逢佳处辄销凝。休说当时雕辇,不见后来游鹿,斜照水空明。猛把画栏拍,飞燕两三声。
双楠送何致远归陕西二首 其一
乱后生涯似转蓬,何堪送客值秋风。含凄试看东归路,只见青山绕汉中。
访乌继善不值明日以诗见寄遂次韵答之三首 其三
佳期讵可失,况乃桑榆时。居人忽不见,行子终何之。暮色已凝屿,晴光始泛池。默默就归路,益叹琼树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