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熙宁七年(1074)年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陈襄(字述古)移守南都(今河南商丘),苏轼追送其至临平(今余杭 ),写下了这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词。
词的上片回叙分手后回望离别之地临平镇和临平山,抒写了对往事无限美好的回忆和对友人的依恋之情。起首两句写词人对陈襄的离去特别恋恋不舍,一送再送,直到回头不见城中的人影,而那临平山上亭亭伫立的高塔似乎在翘首西望,不忍郡守的调离。这种从眼前实景落笔而展衍开去与由景入情的写法,不仅使人感到亲切,而且增加了作品的深度。接下来三句写临平山上的塔,仍就眼前景物落笔,实则是以客观的无知之物 ,衬托词人主观之情 。“谁似”二字,既意喻词人不象亭亭耸立的塔,能目送友人远去而深感遗憾,又反映了词人不象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西来复送客远去,而为友人的离去陷入深深的哀伤之中;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迎友人来杭又送友人离去的实际。
下片写词人归途中因思念友人而夜不成眠。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微光闪烁,这些意象的组接,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烘托了作者的凄凉孤寂心境。末句“秋雨晴时泪不晴 ”,用两个“晴”字把雨和泪联系起来,比喻贴切而新颖,加强了作者思念之苦的表现,读来叩人心扉,令人叹婉不已。这首词艺术上的特色主要是将山塔、秋雨拟人化,赋予作者自身的感情和心绪 ,将无生命的景物写活。这种手法,表现出词人不凡的功力。
竹枝词
自过鬼门关外天,命同人鲊瓮头船。北人堕泪南人笑,青嶂无梯闻杜鹃。
送路都曹,并引
积雪困桃李,春心谁为容。淮光酿山色,先作归意浓。我亦倦游者,君恩系疏慵。欲留耿介士,伴我衰迟踪。吏课升斗积,崎岖等铅舂。那将露电身,坐待收千钟。结发空百战,市人看先封。谁能搔白首,抱关望夕烽。子意谅已成,我言宁复从。恨无乖崖老,一洗芥蒂胸。我田荆溪上,伏腊亦粗供。怀哉江南路,会作林下逢。
溪阴堂
白水满时双鹭下,绿槐高处一蝉吟。酒醒门外三竿日,卧看溪南十亩阴。
减字木兰花
空床响琢。花上春禽冰上雹。醉梦尊前。惊起湖风入坐寒。转关镬索。春水流弦霜入拨。月堕更阑。更请宫高奏独弹。
送孙勉
昔年罢东武,曾过北海县。白河翻雪浪,黄土如蒸面。桑麻冠东方,一熟天下贱。是时累饥馑,尝苦盗贼变。每怜追胥官,野宿风裂面。君为淮南秀,文采照金殿。胡为事奔走,投笔腰羽箭。更被髯将军,豪篇来督战。亲程三郡士,玉石不能炫。欲知君得人,失者亦称善。君才无不可,要使经百鍊。吾诗堪咀嚼,聊送别酒咽。
再次韵曾仲锡荔支
柳花著水万浮萍,荔实周天两岁星。本自玉肌非鹄浴,至今丹壳似猩刑。侍郎赋咏穷三峡,妃子烟尘动四溟。莫遣诗人说功过,且随香草附《骚经》。
浏览全部 3321 首
湖上闲步
断云零乱雨初晴,古客游行眼倍明。 可喜一湖杨柳色,不禁三月杜鹃声。 青山历历添新寺,白塔亭亭枕旧京。 回首东南重凄感,岂因兴废独关情?
次韵杭人裴维甫
余杭门外叶飞秋,尚记居人挽去舟。一别临平山上塔,五年云梦泽南州。凄凉楚些缘吾发,邂逅秦淮为子留。寄谢西湖旧风月,故应时许梦中游。
水调歌头
孤棹溯霜月,远过阖闾城。系船杨柳桥畔,吹袖晚寒轻。百尺层台重上,万事红尘一梦,回首几周星。风调信衰减,亲旧总雕零。认群峰,寻四塔,半烟横。平生感慨,况逢佳处辄销凝。休说当时雕辇,不见後来游鹿,斜照水空明。猛把画阑拍,飞雁两三声。
水调歌头 姑苏台
孤棹溯霜月,还过阖庐城。系船杨柳,桥畔吹袖晚寒轻。百尺层台重上,万事红尘一梦,回首几周星。风调信衰减,亲旧总凋零。认群峰,寻四塔,半烟横。平生感慨,况逢佳处辄销凝。休说当时雕辇,不见后来游鹿,斜照水空明。猛把画栏拍,飞燕两三声。
双楠送何致远归陕西二首 其一
乱后生涯似转蓬,何堪送客值秋风。含凄试看东归路,只见青山绕汉中。
访乌继善不值明日以诗见寄遂次韵答之三首 其三
佳期讵可失,况乃桑榆时。居人忽不见,行子终何之。暮色已凝屿,晴光始泛池。默默就归路,益叹琼树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