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这首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二月,是作者为送别柳子玉(名瑾)而作。子玉是润州丹徒人,与东坡谊兼戚友。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时任杭州通判,赴常州、润州一带赈饥,子玉赴怀守之灵仙观,二人结伴而行。次年二月,苏轼在金山(在润州西北长江中)送别子玉,遂作此词以赠。
上阕写离别时的情景。首二句以晋人桓伊为王徽之吹奏三个曲调的典故,以发问的形式提出疑问:夜深人静时,是谁吹奏有名的古曲,将人们从梦中唤醒?此二句暗写离别。次二句融情入景,通过新月、烟云、天空、江面等景,将整个送别情景和盘托出。
下阕遥想“ 明日 ”分别的情景 。“欲去又还不去”,道了千万声珍重,但迟迟没有成行。二月春深,将是“落花飞絮”的时节,景象凄迷,那时别情更使人黯然。“飞絮送行舟,水东流。”设想离别的人终于走了,船儿离开江岸渐渐西去 。送别的人站立江边,引颈远望,不愿离开,只有那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人的心愿,追逐着行舟 ,代替人送行。而滔滔江水,全不理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又借“飞絮送行舟”表达人的深厚情意,结束全词,分外含蓄隽永 。词所谓明日送行舟,未必即谓作此词的第二日开船,须作稍为宽泛的理解。
此词上片写送别情景 ,以景色作为笛声的背景,情景交融地渲染出送别时的感伤氛围。下片运用叠句造境传情,想象次日分别的情景,大大扩展了离情别绪的空间。如此虚实结合,渲染出一种强烈的情感氛围,使读者受到极强的艺术感染。
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 其十
我归自南山,山翠犹在目。心随白云去,梦绕山之麓。汝从何方来,笑齿粲如玉。探怀出新诗,秀语夺山绿。觉来已茫昧,但记说秋菊。有如采樵人,入洞听琴筑。归来写遗声,犹胜人间曲。
送范景仁游洛中
小人真闇事,闲退岂公难。道大吾何病,言深听者寒。忧时虽早白,驻世有还丹。得酒相逢乐,无心所遇安。去年行万里,蜀路走千盘。投老身弥健,登山意未阑。西游为樱笋,东道尽鹓鸾。杖屦携儿去,园亭借客看。折花斑竹寺,弄水石楼滩。鬻马衰怜白,惊雷怯笑韩。藓书标洞府,松盖偃天坛。试与刘夫子,重寻靖长官。
《鸣泉思》,思君子也。君子抱道且殆,而时弗与,民咸思之。鸣泉故基堙圮殆尽,眉山苏轼搔首踟蹰,作《鸣泉思》以思之(补编)
鸣泉鸣泉,经云而潺湲。拔为毛骨者修竹,蒸为云气者霏烟。山夔莫能隐其怪,野翟讵敢藏其奸。茅庐肃肃,昔有人焉。其高如山,其清如泉。其心金与玉,其道砥与弦。执德没世,落月入地,英名皎然,阳曦丽天。旧隐寂寂,新篁娟娟。思彼君子,我心如悬。谷鸟在上,岩花炫前。鸣泉鸣泉,能使我菀结而华颠。
甘蔗
老境于吾渐不佳,一生拗性旧秋崖。笑人煮箦何时熟,生啖青青竹一排。
送南屏谦师,并引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风腋今安有。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韩康公挽词三首 其三
西第开东阁,初筵点后尘。笙歌邀白发,灯火乐青春。扶路三更罢,回头一梦新。赋诗犹墨湿,把卷独沾巾。
浏览全部 3321 首
虞美人 家书江南大雪忆梅
沉香火底吹笙暖,锦幄笼烟满。绿窗朱户暮寒生,直是落花飞絮总无声。春宵犹自黄金价,玉树江南夜。一天烽火念家山,国破不知幽梦向花间。
凤栖梧 春草
廉纤丝雨春阴重。嫩草平铺,低把金鞍鞚。绿遍天涯无半缝。怜伊岁岁和愁种。飞絮落花都不动。斗帐微寒,自做池塘梦。明日踏青谁与共。芳郊怕损鞋头凤。
七娘子
山围水绕高唐路。恨密云、不下阳台雨。雾阁云窗,风亭月户。分明携手同行处。而今不见生尘步。但长江、无语东流去。满地落花,漫天飞絮。谁知总是离愁做。
虞美人
金泥捍拨春声碎。恨入相思泪。醉欺秋水绿云斜。浑似梦中重到、阿环家。主人著意留春住。不醉无归去。只愁银烛晓生寒。明日落花飞絮、满长安。
荷葭坞呈秋崖方工部
怕惊啼鸟推棋罢,为爱落花迂屐行。窈窈绿云春一坞,游丝飞絮弄新晴。
清明
淡烟疏雨清明日,飞絮落花游子心。燕话春愁初睡起,一帘草色暮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