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这首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二月,是作者为送别柳子玉(名瑾)而作。子玉是润州丹徒人,与东坡谊兼戚友。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时任杭州通判,赴常州、润州一带赈饥,子玉赴怀守之灵仙观,二人结伴而行。次年二月,苏轼在金山(在润州西北长江中)送别子玉,遂作此词以赠。
上阕写离别时的情景。首二句以晋人桓伊为王徽之吹奏三个曲调的典故,以发问的形式提出疑问:夜深人静时,是谁吹奏有名的古曲,将人们从梦中唤醒?此二句暗写离别。次二句融情入景,通过新月、烟云、天空、江面等景,将整个送别情景和盘托出。
下阕遥想“ 明日 ”分别的情景 。“欲去又还不去”,道了千万声珍重,但迟迟没有成行。二月春深,将是“落花飞絮”的时节,景象凄迷,那时别情更使人黯然。“飞絮送行舟,水东流。”设想离别的人终于走了,船儿离开江岸渐渐西去 。送别的人站立江边,引颈远望,不愿离开,只有那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人的心愿,追逐着行舟 ,代替人送行。而滔滔江水,全不理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又借“飞絮送行舟”表达人的深厚情意,结束全词,分外含蓄隽永 。词所谓明日送行舟,未必即谓作此词的第二日开船,须作稍为宽泛的理解。
此词上片写送别情景 ,以景色作为笛声的背景,情景交融地渲染出送别时的感伤氛围。下片运用叠句造境传情,想象次日分别的情景,大大扩展了离情别绪的空间。如此虚实结合,渲染出一种强烈的情感氛围,使读者受到极强的艺术感染。
皇太后阁六首 其四
仙家日月本长闲,送腊迎春亦偶然。翠管银罂传故事,金花彩胜作新年。
游惠山,并叙 其三
敲火发山泉,烹茶避林樾。明窗倾紫盏,色味两奇绝。吾生眠食耳,一饱万想灭。颇笑玉川子,饥弄三百月。岂如山中人,睡起山花发。一瓯谁与共,门外无来辙。
单同年求德兴俞氏聚远楼诗三首 其一
云山烟水苦难亲,野草幽花各自春。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
次韵刘焘抚勾蜜渍荔支
时新满座闻名字,别久何人记色香。叶似杨梅蒸雾雨,花如卢橘傲风霜。每怜莼菜下盐豉,肯与葡萄压酒浆。回首惊尘卷飞雪,诗情真合与君尝。
食槟榔
月照无枝林,夜栋立万础。眇眇云间扇,荫此八月暑。上有垂房子,下绕绛刺御。风欺紫凤卵,雨暗苍龙乳。裂包一堕地,还以皮自煮。北客初未谙,劝食俗难阻。中虚畏泄气,始嚼或半吐。吸津得微甘,著齿随亦苦。面目太严冷,滋味绝媚妩。诛彭勋可策,推毂勇宜贾。瘴风作坚顽,导利时有补。药储固可尔,果录讵用许。先生失膏粱,便腹委败鼓。日啖过一粒,肠胃为所侮。蛰雷殷脐肾,藜藿腐亭午。书灯看膏尽,钲漏历历数。老眼怕少睡,竟使赤眦努。渴思梅林咽,饥念黄独举。奈何农经中,收此困羁旅。牛舌不饷人,一斛肯多与。乃知见本偏,但可酬恶语。
过庐山下,并引
乱云欲霾山,势与飘风南。群隮相应和,勇往争骖驔。可怜荟蔚中,时出紫翠岚。雁没失东岭,龙腾见西龛。一时供坐笑,百态变立谈。暴雨破坱圠,清飙扫浑酣。廓然归何处,陋矣安足戡。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五老数松雪,双溪落天潭。虽云默祷应,顾有移文惭。
浏览全部 3321 首
虞美人 家书江南大雪忆梅
沉香火底吹笙暖,锦幄笼烟满。绿窗朱户暮寒生,直是落花飞絮总无声。春宵犹自黄金价,玉树江南夜。一天烽火念家山,国破不知幽梦向花间。
凤栖梧 春草
廉纤丝雨春阴重。嫩草平铺,低把金鞍鞚。绿遍天涯无半缝。怜伊岁岁和愁种。飞絮落花都不动。斗帐微寒,自做池塘梦。明日踏青谁与共。芳郊怕损鞋头凤。
七娘子
山围水绕高唐路。恨密云、不下阳台雨。雾阁云窗,风亭月户。分明携手同行处。而今不见生尘步。但长江、无语东流去。满地落花,漫天飞絮。谁知总是离愁做。
虞美人
金泥捍拨春声碎。恨入相思泪。醉欺秋水绿云斜。浑似梦中重到、阿环家。主人著意留春住。不醉无归去。只愁银烛晓生寒。明日落花飞絮、满长安。
荷葭坞呈秋崖方工部
怕惊啼鸟推棋罢,为爱落花迂屐行。窈窈绿云春一坞,游丝飞絮弄新晴。
清明
淡烟疏雨清明日,飞絮落花游子心。燕话春愁初睡起,一帘草色暮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