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这首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二月,是作者为送别柳子玉(名瑾)而作。子玉是润州丹徒人,与东坡谊兼戚友。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时任杭州通判,赴常州、润州一带赈饥,子玉赴怀守之灵仙观,二人结伴而行。次年二月,苏轼在金山(在润州西北长江中)送别子玉,遂作此词以赠。
上阕写离别时的情景。首二句以晋人桓伊为王徽之吹奏三个曲调的典故,以发问的形式提出疑问:夜深人静时,是谁吹奏有名的古曲,将人们从梦中唤醒?此二句暗写离别。次二句融情入景,通过新月、烟云、天空、江面等景,将整个送别情景和盘托出。
下阕遥想“ 明日 ”分别的情景 。“欲去又还不去”,道了千万声珍重,但迟迟没有成行。二月春深,将是“落花飞絮”的时节,景象凄迷,那时别情更使人黯然。“飞絮送行舟,水东流。”设想离别的人终于走了,船儿离开江岸渐渐西去 。送别的人站立江边,引颈远望,不愿离开,只有那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人的心愿,追逐着行舟 ,代替人送行。而滔滔江水,全不理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又借“飞絮送行舟”表达人的深厚情意,结束全词,分外含蓄隽永 。词所谓明日送行舟,未必即谓作此词的第二日开船,须作稍为宽泛的理解。
此词上片写送别情景 ,以景色作为笛声的背景,情景交融地渲染出送别时的感伤氛围。下片运用叠句造境传情,想象次日分别的情景,大大扩展了离情别绪的空间。如此虚实结合,渲染出一种强烈的情感氛围,使读者受到极强的艺术感染。
河复,并叙
君不见西汉元光、元封间,河决瓠子二十年。钜野东倾淮泗满,楚人恣食黄河鳣。万里沙回封禅罢,初遣越巫沉白马。河公未许人力穷,薪刍万计随流下。吾君盛德如唐尧,百神受职河神骄。帝遣风师下约束,北流夜起澶州桥。东风吹冻收微渌,神功不用淇园竹。楚人种麦满河淤,仰看浮槎栖古木。
游惠山,并叙 其二
薄云不遮山,疏雨不湿人。萧萧松径滑,策策芒鞋新。嘉我二三子,皎然无淄磷。胜游岂殊昔,清句仍绝尘。吊古泣旧史,疾谗歌《小旻》。哀哉扶风子,难与巢、许邻。
嘲子由(补编)
堆几尽埃简,攻之如蠹虫。谁知圣人意,不尽书籍中。曲尽弦犹在,器成机见空。妙哉斲轮手,堂下笑桓公。
如梦令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长记欲别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京师哭任遵圣
十年不还乡,儿女日夜长。岂惟催老大,渐复成彫丧。每闻耆旧亡,涕泣声辄放。老任况奇逸,先子推辈行。文章得少誉,诗语尤清壮。吏能复所长,谈笑万夫上。自喜作剧县,偏工破豪党。奋髯走猾吏,嚼齿对奸将。哀哉命不偶,每以才得谤。竟使落穷山,青衫就黄壤。宦游久不乐,江海永相望。退耕本就君,时节相劳饷。此怀今不遂,归见累累葬。望哭国西门,落日衔千嶂。平生惟一子,抱负珠在掌。见之龆龀中,已有食牛量。他年如入洛,生死一相访。惟有王浚冲,心知中散状。
梅圣俞之客欧阳晦夫,使工画茅庵,己居其中,一琴横床而已。曹子方作诗四韵,仆和之云
寂寞王子猷,回船剡溪路。超遥戴安道,雪夕谁与度。倒披王恭氅,半掩袁安户。应调折弦琴,自和撚须句。
浏览全部 3321 首
虞美人 家书江南大雪忆梅
沉香火底吹笙暖,锦幄笼烟满。绿窗朱户暮寒生,直是落花飞絮总无声。春宵犹自黄金价,玉树江南夜。一天烽火念家山,国破不知幽梦向花间。
凤栖梧 春草
廉纤丝雨春阴重。嫩草平铺,低把金鞍鞚。绿遍天涯无半缝。怜伊岁岁和愁种。飞絮落花都不动。斗帐微寒,自做池塘梦。明日踏青谁与共。芳郊怕损鞋头凤。
七娘子
山围水绕高唐路。恨密云、不下阳台雨。雾阁云窗,风亭月户。分明携手同行处。而今不见生尘步。但长江、无语东流去。满地落花,漫天飞絮。谁知总是离愁做。
虞美人
金泥捍拨春声碎。恨入相思泪。醉欺秋水绿云斜。浑似梦中重到、阿环家。主人著意留春住。不醉无归去。只愁银烛晓生寒。明日落花飞絮、满长安。
荷葭坞呈秋崖方工部
怕惊啼鸟推棋罢,为爱落花迂屐行。窈窈绿云春一坞,游丝飞絮弄新晴。
清明
淡烟疏雨清明日,飞絮落花游子心。燕话春愁初睡起,一帘草色暮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