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这首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二月,是作者为送别柳子玉(名瑾)而作。子玉是润州丹徒人,与东坡谊兼戚友。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时任杭州通判,赴常州、润州一带赈饥,子玉赴怀守之灵仙观,二人结伴而行。次年二月,苏轼在金山(在润州西北长江中)送别子玉,遂作此词以赠。
上阕写离别时的情景。首二句以晋人桓伊为王徽之吹奏三个曲调的典故,以发问的形式提出疑问:夜深人静时,是谁吹奏有名的古曲,将人们从梦中唤醒?此二句暗写离别。次二句融情入景,通过新月、烟云、天空、江面等景,将整个送别情景和盘托出。
下阕遥想“ 明日 ”分别的情景 。“欲去又还不去”,道了千万声珍重,但迟迟没有成行。二月春深,将是“落花飞絮”的时节,景象凄迷,那时别情更使人黯然。“飞絮送行舟,水东流。”设想离别的人终于走了,船儿离开江岸渐渐西去 。送别的人站立江边,引颈远望,不愿离开,只有那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人的心愿,追逐着行舟 ,代替人送行。而滔滔江水,全不理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又借“飞絮送行舟”表达人的深厚情意,结束全词,分外含蓄隽永 。词所谓明日送行舟,未必即谓作此词的第二日开船,须作稍为宽泛的理解。
此词上片写送别情景 ,以景色作为笛声的背景,情景交融地渲染出送别时的感伤氛围。下片运用叠句造境传情,想象次日分别的情景,大大扩展了离情别绪的空间。如此虚实结合,渲染出一种强烈的情感氛围,使读者受到极强的艺术感染。
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 其一 北亭 其四 轩窗
东邻多白杨,夜作雨声急。窗下独无眠,秋虫见灯入。
鳊鱼
晓日照江水,游鱼似玉瓶。谁言解缩项,贪饵每遭烹。杜老当年意,临流忆孟生。吾今又悲子,辍箸涕纵横。
次韵蒋颖叔、钱穆父从驾景灵宫二首 其二
与君并直记初元,白首还同入禁门。玉殿齐班容小语,霜廷稽首泫微温。病贪赐茗浮铜叶,老怯香泉滟宝樽。回首鹓行有人杰,坐知羌虏是游魂。
骊山三绝句 其二
几变雕墙几变灰,举烽指鹿事悠哉。上皇不念前车戒,却怨骊山是祸胎。
留别叔通、元弼、坦夫
田三昔同僚,向我每倾倒。当年或龃龉,反覆看愈好。寇三我部民,孝弟化邻保。有如袁伯业,苦学到衰老。石生吾邑子,劲立风中草。宦游甑生尘,菽水媚翁媪。我穷交旧绝,计拙集枯槁。三子尤见存,往复纷纻缟。迎我淮水北,送我睢阳道。愿存金石契,凛凛贯华皓。
无锡道中赋水车
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洞庭五月欲飞沙,鼍鸣窟中如打衙。天公不见老翁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浏览全部 3321 首
虞美人 家书江南大雪忆梅
沉香火底吹笙暖,锦幄笼烟满。绿窗朱户暮寒生,直是落花飞絮总无声。春宵犹自黄金价,玉树江南夜。一天烽火念家山,国破不知幽梦向花间。
凤栖梧 春草
廉纤丝雨春阴重。嫩草平铺,低把金鞍鞚。绿遍天涯无半缝。怜伊岁岁和愁种。飞絮落花都不动。斗帐微寒,自做池塘梦。明日踏青谁与共。芳郊怕损鞋头凤。
七娘子
山围水绕高唐路。恨密云、不下阳台雨。雾阁云窗,风亭月户。分明携手同行处。而今不见生尘步。但长江、无语东流去。满地落花,漫天飞絮。谁知总是离愁做。
虞美人
金泥捍拨春声碎。恨入相思泪。醉欺秋水绿云斜。浑似梦中重到、阿环家。主人著意留春住。不醉无归去。只愁银烛晓生寒。明日落花飞絮、满长安。
荷葭坞呈秋崖方工部
怕惊啼鸟推棋罢,为爱落花迂屐行。窈窈绿云春一坞,游丝飞絮弄新晴。
清明
淡烟疏雨清明日,飞絮落花游子心。燕话春愁初睡起,一帘草色暮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