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这是一首咏春词。上片由景及情,先实后虚;下片虚实结合,情中见景。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高妙。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作者先用简笔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他既没有用浓重的色彩,也没有用艳丽的词藻,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风、云、水、燕、泥等颇初春气息的景物。
在一个多云转晴的春日里,作者徜徉于池馆内外,但见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轻阴搁雨,天气初晴,那衔泥的新燕,正软语呢喃。面对着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却接着说一句“沈郎多病不胜衣”,作者用沈约之典,说自己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值兹阳和气清之际,更加弱不禁风了。这样乐景、哀情相衬,其哀伤之情更深。
压、贴、飞三个动词使首句形成连动句式,振动起整个画面。次句则把时空交互在一起写,春天初晴,在池馆内外。这两句色彩明快。第三句点出作者自己,由于情感外射,整幅画面顿时从明快变为阴郁。如此以来,产生了跌宕的审美效果,更增加了词的动态美。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鸿雁传书,出于《汉书·苏武传》,诗、词里常用这个典故。如今连鸿雁不捎信来。鹧鸪啼声,更时时勾起词人对故旧的思念 。“沙上”“竹间”,既分别为鸿雁和鹧鸪栖息之地,也极可能即作者举目所见之景。作者谪居黄州期间所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情境,与此词类似。
“此情惟有落花知 !”句用移情手法,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这样融情入景,使得情景交融,格外耐人寻味 。“惟有”二字,说明除落花之外,人们对作者的心情都不理解;而落花能够理解作者的心情,正是由于作者与落花的命运;但尤为不幸的是落花无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无可劝慰。
次韵钱越州见寄
莫将牛弩射羊群,卧治何妨昼掩门。稍喜使君无疾病,时因送客见车轓。搔头白发秋无数,闭眼丹田夜自存。欲息波澜须引去,吾侪岂独坐多言。
和陶归园田居六首 其二
穷猿既投林,疲马初解鞅。心空饱新得,境熟梦余想。江鸥渐驯集,蜑叟已还往。南池绿钱生,北岭紫笋长。提壶岂解饮,好语时见广。春江有佳句,我醉堕渺莽。
仲天贶、王元直自眉山来见余钱塘,留半岁,既行,作绝句五首送之 其三
三人一旦同行,留下高斋月明。遥想扁舟京口,尚余孤枕潮声。
广陵会三同舍,各以其字为韵,仍邀同赋 刘贡父 其一
去年送刘郎,醉语已惊众。如今各飘泊,笔砚谁能弄。我命不在天,羿彀未必中。作诗聊遣意,老大慵讥讽。夫子少年时,雄辩轻子贡。尔来再伤弓,戢翼念前痛。广陵三日饮,相对恍如梦。况逢贤主人,白酒泼春瓮。竹西已挥手,湾口犹屡送。羡子去安闲,吾邦正喧鬨。
叶公秉、王仲至见和,次韵答之 叶公秉、王仲至见和,次韵答之 其二 再和
衰迟何幸得同朝,温劲如君合珥貂。谁惜异才蒙径寸,自惭枯蘖借凌霄。光风泛泛初浮水,红糁离离欲缀条。后日一樽何处共,奉常端冕作咸韶。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 其一
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拄杖闲挑菜,鞦韆不见人。殷勤木芍药,独自殿余春。
浏览全部 3321 首
浣溪沙
风压轻云贴水飞, 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未闻鸿雁信, 竹间时有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
摊破浣溪沙 春闺 其二 即事
燕子楼中燕子飞。鹧鸪屏外鹧鸪啼。笑看萧郎盘细马,画桥西。鹅管笙囊调艳曲,凤花箫局试香衣。怪底游人争指道,使君妻。
阮郎归
长杨风软弄腰肢。日长胡蝶飞。雨馀新绿细通池。玉钩悬妓衣。鸿雁远,子规啼。此情谁得知。一尊聊与故人持。醉来悲别离。
阮郎归 其二
长杨风软弄腰肢。日长胡蝶飞。雨余新绿细通池。玉钩悬妓衣。鸿雁远,子规啼。此情谁得知。一尊聊与故人持。醉来悲别离。
杂曲歌辞 鹧鸪词 其一
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沈。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
木兰花/玉楼春 其一 邠州作
青钱贴水萍无数。临晓西湖春涨雨。泥新轻燕面前飞,风慢落花衣上住。红裙空引烟娥聚。云月却能随马去。明朝何处上高台,回认玉峰山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