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唐诗品汇》:刘云:难得语意自在如此。(“行客”二句下)。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唐汝洵云:意幽语圆,叙事有次。次句“入”字便细。徐中行曰:文昌本色,只是枯淡,五、六率真。
《唐诗快》:格法妙。
《唐律消夏录》:结句是渔人归来,却不说出,甚觉闲远。
《初白庵诗评》:真景即是好诗(“行客”二句下)。
《唐诗成法》:客到渔家,不写人到,而言“水入柴扉”,则人到可知。投宿出“夜”字。四用一折。五、六写景起下。七、八写渔家归,却不说出。
《唐诗别裁》:三、四直白语,以自然得之。
《唐诗笺注》:柴扉江口,知是渔家,将欲投宿,又无主人。“竹深”一联,正是傍徨莫必之景。乃寻沙之岸,草衣风动,遥见人归,岂不欣起。写得意致飘萧,悠然韵远。
《瀛奎律髓汇评》:查慎行:三、四真景,即是好诗。纪昀:此亦名篇。余终病其一结无力,使通篇俱薄弱。
《唐贤小三昧集》:文昌五言多以淡胜。
《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格法妙。此诗一气读下,看其叙布之妙,摹绘之工。
《养一斋诗话》:《岁寒堂诗话》论张文昌律诗不如刘梦得、杜牧之、李义山。文昌七律或嫌平易,五律清妙处不亚王、孟,乃愧梦得、义山哉!其《夜到渔家》、《宿临江驿》二律,与刘文房《余干旅客》一作,用韵同,风韵亦同,皆绝唱也。
《诗境浅说》:寻常语脱口而出,句法生峭。与僧皎然“移家虽带郭”诗,同一寻人不遇,一则通首不作对语,此则括以十字,各具标格。此等句,宋人恒有之,如山肴野菽,淡而有味。学之者须笔有清劲气,非仅白描也。
《唐诗鉴赏辞典》:这首《夜到渔家》,一本作《宿渔家》。张籍用蘸满感情的笔墨描绘了前人较少触及的渔民生活的一个侧面,题材新颖,艺术构思富有独创性。
春天的一个傍晚,诗人行旅至江边,映入眼底的景色,萧索而落寞。诗人一开头就展示渔家住所的典型特征:茅舍简陋,靠近僻远江口,便于出江捕鱼。时值潮涨,江潮侵入了柴门。诗人在柴门外窥望,发现屋里阒无一人。诗人为何在门外徘徊张望呢?原来他要在这户渔民家里投宿,而屋主人却还未回家。“行客欲投宿”,暗示时已临晚,而“主人犹未归”,则透露出主人在江上打渔时 间之长,其劳动之辛苦不言而喻。此时此刻,诗人只好在屋外踯躅,等待,观看四周环境:竹丛暗绿而幽深,乡间小路蜿蜓伸展,前村还在远处;诗人焦急地眺望江面,江上渔船愈来愈稀少。一个“远”字,隐隐写出诗人急于在此求宿的心境。“月出”,表明夜已降临。“钓船稀”则和“主人犹未归”句,前后呼应,相互补充。
面对这冷落凄清的境界,诗人渴望主人归来的心情更加迫切。他不断眺望江口,远远看见一叶扁舟向岸边行来,渔人正寻沙岸泊船,他身上的蓑衣在春风中飘动。期待已久的渔人大概回来了吧!诗人喜悦的心情陡然而生。结尾一句,形象生动,调子轻快,神采飞扬,极富神韵,给人特别深刻的印象,凝聚了诗人对渔民的深情厚意。
这首诗语言浅切流畅,活泼圆转。“春风动草衣”句写得尤为传神。正如清人
田雯评价张籍诗歌特色时所指出的那样:“名言妙句,侧见横生,浅淡精洁之至。”(《古欢堂集》)
(何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