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这首词化用前人诗意或全用成句,是典型人江西诗派词风 。首句“ 烟雨幂横塘 ”,句法全袭杜甫的“烟雨封巫峡”(《秋日荆南送石首薛明府辞满告别三十韵》);三、四两句完全化用杜甫的“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松半江水”(《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下片首句“ 隐几岸乌巾”,可以从杜诗中找到痕迹:杜诗《 小寒食舟中作》云 :“隐几萧条戴鹖冠 ”。《北邻》诗云:“白帻岸江皋”。《南邻》诗云:“锦里先生乌角巾”。乌巾 、白帻,都是头巾,岸,露额也。至于“细葛含风软”,则全用杜诗《端午日赐衣》成句。
下片一、二句,描写的是隐者的服饰和神态。不论是用词,还是意境,都是从杜诗演化来的。下片三、四句,“避俗翁”,指陶渊明,陶为柴桑人,故云。杜甫就明明说过“陶潜避俗翁”(《遣兴五首》其三)。“孤云 ”,出自陶诗“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 ,何时见余晖 ”(《咏贫士七首》其一 )。杜诗亦云 :“百鸟各相命,孤云无自心”(《西阁二首》其一 )。杜诗《幽人》又云 :“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 。”孤云 ,隐士之喻也 。幽人,亦隐士也。陶诗“孤云 ”喻贫士 ,贫士亦隐者也。常建《宿王昌龄隐居》诗说得最清楚:“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 心共孤云远”,“共”字好,“远”字用得更好,物我一体,把隐者高洁的情操和高远的志向生动而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此词上片写景,描画出了隐者所处的环境。烟雨空濛 ,水色天青,横塘潋滟,吴江潺湲,风景如画,使人心静神远,几欲忘却浊世尘寰。下片写人,乌巾葛衣 ,俨若神仙 ,心逐孤云,隐自恬淡。山水寄幽情,此之谓真隐士也,境是仙境,人是高士,境界和谐完美,难怪前人评曰 ,“标致隽永,全无香泽,可称逸调。”(《词统》卷四)
同吴迪吉汪信民游西塔寺分韵赋诗以荷花日落酣为韵探得荷花字 其二
林间露警鹤,城头日翻鸦。荷香晓逾清,山色秋更佳。寺有老比丘,视世如虚花。茶香语有味,境静思无邪。夕阳动归兴,天末散余霞。徘徊不忍去,南楼吹晓笳。更约秋夜来,小船卧蒹葭。
送邹元佐还乡
白云英英天末飞,红蕖脉脉涧底静。北堂姑老冢妇勤,邹侯感物动幽兴。暂将平生说诗口,试言祸福知天命。五行推步聊复尔,恐君胸中有水镜。
西江月 其一
落寞寒香满院,扶疏清影侵门。雪消平野晚烟昏。睡起懒匀檀粉。皎皎风前玉树,盈盈月下冰魂。南枝春信夜来温。便觉肌肤瘦损。
望江南/忆江南 其一
临川好,柳岸转平沙。门外澄江丞相宅,坛前乔木列仙家。春到满城花。行乐处,舞袖卷轻纱。谩摘青梅尝煮酒,旋煎白雪试新茶。明月上檐牙。
夏夜杂兴 其六
翳翳庭中草,琐细不可名。风来徒自偃,雨过胡为青。芟夷去根本,勿使复滋荣。竟无补世事,区区何所生。
句 其四
细雨来时麋角解,春风归去马蹄香。
浏览全部 321 首
舟泊吴江三首 其一
独立吴江第四桥,桥南桥北渺银涛。此身真在吴江里,不用并州快剪刀。
次韵赵逢源秋日溪居十绝 其一
溪面微凉生晚风,山衔落日半边红。临流解赋归来句,知是柴桑避俗翁。
戏题画山水图歌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壮哉昆崙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巴陵洞庭日本东,赤(一作南)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一作千,一作行)万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松半江水。
初归石湖
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当时手种斜桥柳,无限鸣蜩翠扫空。
减字浣溪沙/浣溪沙
清浅陂塘藕叶乾。细风蔬雨鹭鸶寒。半垂帘幕倚阑干。惆怅窃香人不见,几回憔悴後庭兰。行云可是渡江难。
减字浣溪沙/浣溪沙 减字浣溪沙/浣溪沙 其一十四
清浅陂塘藕叶乾。细风疏雨鹭鸶寒。半垂帘幕倚阑干。惆怅窃香人不见,几回憔悴后庭兰。行云可是渡江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