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总是”二字转接得有力。忽说月妙。
《唐诗解》:末句景中含情,更惨。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奇想层出。周敬曰:意调酸楚。
《唐诗摘钞》:前首以“海风”为景,以“羌笛”为事,景在事前;此首以“琵琶”为事,以“秋月”为景,景在事后。当观其变调。
《增订唐诗摘钞》:首句言琵琶当起舞时换新声也,是缩脉句法。下“总是”字,见得非独于琵琶也,故三句云“听不尽”。听已不堪,况所见又是秋月,其愁为何如乎?末句是进步法。
《唐贤三昧集笺注》:有凄绝之音。
《唐诗笺注》:跟上首来,故曰“换”、曰“总是关山离别情”,即指上笛中所吹曲说。“缭乱边愁”而结之以“听不尽”三字,下无语可续,言情已到尽头处矣。“高高秋月照氏城”,妙在即景以托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诗之最上乘也。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此首第二句已斩绝矣,第三句转得不迫,落句更有含蓄,愈叹其妙。
《湘绮楼说诗》:此篇声调高响,明七子皆为之时不厌人意者。
《王闿运手批唐诗选》:以“新”、“旧”二字相起,有无限情韵,俗本作“离别”,便索然矣。
《唐人绝句精华》:第二首琵琶之新声,亦撩人之怨曲,满腹离绪之人何堪听此,故有第三句。末句忽接写月,正以见边愁不尽者,对此“高高秋月”但“照长城”,愈觉难堪也。句似不接,而意实相连,此之谓暗接。
送十五舅
深林秋水近日空,归棹演漾清阴中。夕浦离觞意何已,草根寒露悲鸣虫。
咏浣纱溪
钱塘江上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送张四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长信秋词五首 其一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捲夜来霜。熏(一作金)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诸官游招隐寺
山馆人已空,青萝换风雨。自从永明世,月向龙宫吐。凿井长幽泉,白云今如古。应真坐松柏,锡杖挂窗户。口云七十余,能救诸有苦。回指岩树花,如闻道场鼓。金色身坏灭,真如性无主。僚友同一心,清光遣谁取。
香积寺礼拜万回平等二圣僧塔
真无御化来,借有乘化归。 如彼双塔内,孰能知是非。 愚也骇苍生,圣哉为帝师。 当为时世出,不由天地资。 万回主此方,平等性无违。 今我一礼心,亿劫同不移。 肃肃松柏下,诸天来有时。
浏览全部 233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