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总是”二字转接得有力。忽说月妙。
《唐诗解》:末句景中含情,更惨。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奇想层出。周敬曰:意调酸楚。
《唐诗摘钞》:前首以“海风”为景,以“羌笛”为事,景在事前;此首以“琵琶”为事,以“秋月”为景,景在事后。当观其变调。
《增订唐诗摘钞》:首句言琵琶当起舞时换新声也,是缩脉句法。下“总是”字,见得非独于琵琶也,故三句云“听不尽”。听已不堪,况所见又是秋月,其愁为何如乎?末句是进步法。
《唐贤三昧集笺注》:有凄绝之音。
《唐诗笺注》:跟上首来,故曰“换”、曰“总是关山离别情”,即指上笛中所吹曲说。“缭乱边愁”而结之以“听不尽”三字,下无语可续,言情已到尽头处矣。“高高秋月照氏城”,妙在即景以托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诗之最上乘也。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此首第二句已斩绝矣,第三句转得不迫,落句更有含蓄,愈叹其妙。
《湘绮楼说诗》:此篇声调高响,明七子皆为之时不厌人意者。
《王闿运手批唐诗选》:以“新”、“旧”二字相起,有无限情韵,俗本作“离别”,便索然矣。
《唐人绝句精华》:第二首琵琶之新声,亦撩人之怨曲,满腹离绪之人何堪听此,故有第三句。末句忽接写月,正以见边愁不尽者,对此“高高秋月”但“照长城”,愈觉难堪也。句似不接,而意实相连,此之谓暗接。
赵十四兄见访
客来舒长簟,开閤延清风。但有无弦琴,共君尽尊中。晚来常读易,顷者欲还嵩。世事何须道,黄精且养蒙。嵇康殊寡识,张翰独知终。忽忆鲈鱼鲙,扁舟往江东。
西宫秋怨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从军行七首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送万大归长沙
桂阳秋水长沙县,楚竹离声为君变。青山隐隐孤舟微,白鹤双飞忽相见。
送朱越
远别舟中蒋山暮,君行举首燕城路。蓟门秋月隐黄云,期向金陵醉江树。
送欧阳会稽之任
怀禄贵心赏,东流山水长。官移会稽郡,地迩上虞乡。缓带屏纷杂,渔舟临讼堂。逶迤回溪趣,猿啸飞鸟行。万室霁朝雨,千峰迎夕阳。辉辉远洲映,暧暧澄湖光。白发有高士,青春期上皇。应须枉车歇,为我访荷裳。
浏览全部 233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