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雁

五言律诗
题注:一作后飞雁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一作声声飞)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评析

《鹤林玉露》:

杜陵诗云:“孤雁不饮啄……鸣噪自纷纷。”……以兴君子寡而小人多,君子凄凉零落,小人噂沓喧竞。其形容精矣。

《潜溪诗眼》:

(余)尝爱崔涂《孤雁》诗云:“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八句;公(按指山谷)又使读老杜“孤雁不饮啄”者,然后知崔涂之无奇。《老杜补遗》云:“鲍当《孤雁》诗云:‘更无声接续,空有影相随’,孤则孤矣,岂若子美‘孤雁不饮啄……相失万重云’,含不尽之意乎?”

《后村诗话》:

《孤雁》云:“孤雁不饮啄……鸣噪自纷纷。”读此篇便见得鲍当辈止是小家数。

《瀛奎律髓》:

唐末有鲍当为《孤雁》诗,因谓之“鲍孤雁”;亦未能逮此。

《唐诗归》:

钟云:将孤雁说作一极有交情,极不妄交人。谭云:“万重云”三字益显甚孤矣,余七句之妙易见(“相失”句下)。钟云:“似犹见”、“如更闻”,说不得“见”与“闻”矣。“孤”字、“念群”字,意皆尽此二句(“望尽”二句下)。钟云:咏物请客,语难于妙,此可为法(末二句下)。

《瀛奎律髓汇评》:

冯舒:诗中所应有,无所不有,诗中周,孔也。查慎行:次联笔意空阔。李天生:着意写“孤”字,直探其微,而无一笔落呆。何义门:五、六遥遥一雁在前,又隐隐一群在后,虚摹“孤”字入神。纪昀:前半就孤雁意中写,三、四自然。后半就咏孤雁者意中写,不着一分装点。结稍露骨;托之咏物,尚不甚碍耳。许印芳:全诗主意在第二句。三、四固佳,五、六尤沈刻。世人但知学三、四之自然,往往流为浮滑浅率;正宜学五、六以救之。结句“野鸦”衬“雁”,“纷纷”衬“孤”。题字无一落空,此法律谨严处。

《杜诗详注》:

鹤注: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玉彦辅曰:公值丧乱,羁旅南土,而见于诗者,常在乡井,故托意于孤雁。章末,讥不知我而譊譊者。

《读杜心解》:

“飞鸣声念群”,一诗之骨。“片影”、“重云”,失群之所以结念也。……“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至此,天雨泣矣。末用借结法。

《杜诗镜铨》:

张云:羁离之苦,触物兴哀,不觉极情尽态如此。公诗每善于空处传神(“望尽”二句下)。

《近体秋阳》:

殊无甚深迥,而构辞切笃,遂成绝调(“相失”句下)。

《网师园唐诗笺》:

借鸦相形,抑彼而伸此,尊题格也。

《筱园诗话》:

少陵……《孤雁》、《萤火》之什,《蕃剑》、《捣衣》之作,皆小题咏物诗也,而不废议论,不废体贴,形容仍超超玄著,刻划亦落落大方,神理俱足,情韵遥深,视晚唐、南宋诗人体物,迨如草根虫吟耳。是以知具大手笔,并小诗亦妙绝时人,学者可知所取法矣。

《唐诗鉴赏辞典》:

这首咏物诗写于大历初杜甫居夔州时。它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体物曲尽其妙,同时又融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堪称佳绝。

依常法,咏物诗以曲为佳,以隐为妙,所咏之物是不宜道破的。杜甫则不然,他开篇即唤出“孤雁”,而此孤雁不同一般,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声音里透出:它是多么想念它的同伴!不独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这真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清人浦起龙评曰:“‘飞鸣声念群’,一诗之骨”(《读杜心解》),是抓住了要领的。

次联境界倏忽开阔。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仅是“一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此际的心情该多么惶急、焦虑,又该多么迷茫啊!天高路遥,云海迷漫,将往何处去找失去的伴侣?此联以“谁怜”二字设问,这一问间仿佛打开了一道闸门,诗人胸中情感的泉流滚滚流出:“孤雁儿啊,我不正和你一样凄惶么?天壤茫茫,又有谁来怜惜我呢?”诗人与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了。清人朱鹤龄注此诗说:“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且诗人所思念者恐不独是兄弟,还包括他的亲密的朋友。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

三联紧承上联,从心理方面刻画孤雁的鲜明个性:它被思念缠绕着,被痛苦煎熬着,迫使它不停地飞鸣。它望尽天际,望啊,望啊,仿佛那失去的雁群老在它眼前晃;它哀唤声声,唤啊,唤啊,似乎那侣伴的鸣声老在它耳畔响;所以,它更要不停地追飞,不停地呼唤了。这两句血泪文字,情深意切,哀痛欲绝。浦起龙评析说:“惟念故飞,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鸣,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至此,天雨泣矣!”(《读杜心解》)

结尾用了陪衬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爱憎感情。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王风·黍离》),与这般“不知我者”有什么可谈呢?

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赞歌,它表现的情感是浓挚的,悲中有壮的。它那样孤单、困苦,同时却还要不断地呼号、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炽烈地燃烧,它甚至连吃喝都可抛弃,更不顾处境的安危;安虽命薄却心高,宁愿飞翔在万重云里,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诗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

就艺术技巧而论,全篇咏物传神,是大匠运斤,自然浑成,全无斧凿之痕。中间两联有情有景,一气呵成,而且景中有声有色,甚至还有光和影,能给人以“立体感”,仿佛电影镜头似的表现那云间雁影,真神来之笔。

(徐永端)

相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