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苕溪渔隐丛话》:韩子苍云:东坡尝语参僚曰:如老杜云“新诗改罢自长吟”者,乃知此老用心甚苦,后人不复见其剞劂,但称其浑厚耳。
《杜臆》:“陶冶性灵”,乃此公实得语,然非“用心”不可。……“改罢长吟”,此用心之所得,得诗之趣,斯得诗之益矣。公谓李白佳句“似阴铿”,论者谓公有不满白之意,试读此诗,岂其然乎?
《读杜心解》:自言攻苦如此。卤莽其学殖者,可以矍然矣。“将”字与“纵之将圣”“将”字,同一微婉。
《杜诗镜铨》:将自己插在中间,杜每有此章法(“陶治性灵”二句下)。邵云:此老苦心乃尔,后人草草何耶?
《石洲诗话》:“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言欲以大小谢之性灵而兼学阴、何之苦诣也。“二谢”只作性灵一边人看,“阴何”只作苦心锻炼一边人看,似乎公之自命,乃欲兼而有之,亦初非真欲学阴、何,亦初非真自许为二谢也。正须善会。
《浪迹丛谈》:(苏斋)师曰:杜言:“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此二句必一气读乃明山也。所赖乎陶冶性灵者,夫岂谓仅恃我之能事以为陶冶乎!仅恃在我之能事以为陶冶性灵,其必至于专骋才力,而不衷诸节制之方,虽杜公之精诣,亦不敢也。所以新诗必自改定之,改定之后,而后拍节以长吟之,苟其隙之未中窾,一音之未中节者,仍与未改者等也。……二谢者,非果二谢有此事也,语意之间,直若欲云杜陵野老将能事,不便直说,而假二谢以言之,曰:岂知具二谢之能事,而亦不能不学阴,何之艰苦,刻意以成之乎!苦字非正称之语,乃是旁敲之语,试看有二谢如许之才力,而却亦甘为阴、何之刻苦乎!苦字神理,只得半面,苦字只似就阴、何一边卑之无其高论,若谦下,若敛抑之词,其实亦何尝阴、何果实如此,直是对上“二谢”“能事”,不得不如此。……夫然后上七字“二谢”“能事”四字轩然飞扬而出。
雨不绝
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飏如丝飞。阶前短草泥不乱,院里长条风乍稀。舞石旋应将乳子,行云莫自湿仙衣。眼边江舸何匆促,未待安流逆浪归。
柳边
只道梅花发,那知柳亦新。枝枝总到地,叶叶自开春。紫燕时翻翼,黄鹂不露身。汉南应老尽,霸上远愁人。
正月三日归溪上有作简院内诸公
野外堂依竹,篱边水向城。蚁浮仍腊味,鸥泛已春声。药许邻人斸,书从稚子擎。白头趋幕府,深觉负平生。
湘夫人祠
肃肃湘妃庙,空墙碧水春。虫书玉佩藓,燕舞翠帷尘。晚泊登汀树,微馨借渚蘋。苍梧恨不尽,染泪在丛筠。
送舍弟频 赴齐州三首 其一
岷岭南蛮北,徐关东海西。此行何日到,送汝万行啼。绝域惟高枕,清风独杖藜。危时暂相见,衰白意都迷。
到村
碧涧虽多雨,秋沙先少泥。蛟龙引子过,荷芰逐花低。老去参戎幕,归来散马蹄。稻粱须就列,榛草即相迷。蓄积思江汉,疏顽(一作顽疏)惑町畦。稍(一作暂)酬知己分,还入故林栖。
浏览全部 1586 首
题潘庭坚乐府后奉简陈佥书
性灵底物堪陶冶,郢曲弥高和弥寡。锦囊勿使六丁偷,会有昌黎赏东野。
杂感
不学阴何苦用心,偶因陶写亦成吟。诗中自有三三味,兴尽辞亡没处寻。
次韵孝若谢报谒二首 其一
访旧论交忆断金,闭门宣想日高吟。应思后牧长回首,更学阴何苦用心。顾我自知经世浅,如君何苦爱人深。相逢休说东山话,已觉昨非犹至今。
训蒙绝句 九思
人之进学在于思,思则能知是与非。但得用心纯熟后,自然发处有思随。
尹谏议秋怀昌甫以其韵赋之因亦和焉 其八
冷淡秋光画不成,闲身赢得醉而醒。水声自与月俱白,山势常知云更青。广大高明人孰辩,艰难险阻世曾经。著书固以穷愁后,陶冶多应出性灵。
寓所寄何彦明
门倚秋沙白,窗含野树黄。稍能亲雁鹜,已觉远豺狼。旧发从渠短,新诗颇自长。何郎最知我,酒熟定能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