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二首 其二

七言绝句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一作但)觉尊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评析

《岁寒堂诗话》:

杜牧之云:“多情却似总无情……”意非不佳,然而词意浅露,略无余蕴。元、白、张籍,其病正在此:只知道得人心中事,而不知道尽则又浅露也。

《唐诗笺注》:

曰“却似”,曰“唯觉”,形容妙矣。下却借蜡烛托寄,曰“有心”,曰“替人”,更妙。宋人评牧之诗:豪而艳,宕而丽,其绝句于晚唐中尤为出色。

《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

不言人而言烛,衬笔绝佳。

以下总评《诗源辨体》:

杜牧少年风流放荡,见于他书可考。其诗有“落魄江湖”、“华堂今日”、“自恨寻芳”等篇,今皆不见本集者何?按《唐书》:“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临终,悉取所为文章焚之。”斯岂临终而焚之耶?中复有“婷婷袅袅”、“多情却似”二绝,疑后人增入也。

《唐人绝句精华》:

此二诗为张好好作也。杜别有赠好好五言古诗一首,诗前有小序曰:“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述师以双坏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按此诗有“娉娉袅袅十三余”句,当是初与好好别时所作。前首言其美丽,后首叙别。“似无情”、“笑不成”正十三龄女儿情态。

《超纯斋诗词》:

1、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2、尊:酒杯。

【评析】:第二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唐诗鉴赏辞典》:

这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协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本诗亦可见此意。

(张燕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