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唐诗鉴赏辞典》:《赠质上人》是一首赠送给叫做“质”的和尚的诗。上人,是对高僧的敬称。
既然是送给僧人的诗歌,那么自然要说与佛事相关的话,所以开头便干佛事:“蘖坐云游出世尘”。蘖(niè聂)坐,犹言枯坐。这句是说质上人有时打坐参禅,有时云游四方,行踪无定,颇有超尘出世之概。这是写质上人的形象。诗人抓住他的特征,刻画了他的不同凡俗。
第二句进一步写质上人的形象。瓶钵,是云游和尚喝水吃饭不可少的用具。可是质上人连应该随身携带的一瓶一钵也没有。这就更突出了质上人超出尘世的性格,成了飘飘然来去无牵挂的大闲人了。
第三、四句,“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这是从质上人的精神境界去刻画他的形象。他不说一句有关人世间的话。所谓“世缘终浅道缘深”(苏东坡语),在这位质上人身上表现得相当彻底,他完全游离于尘世之外。
诗人对质上人的最无牵挂和最清闲表示了由衷的赞赏,而于赞语之中却含有弦外之音,寓有感慨人生的意味。杜荀鹤所生活的正是晚唐战乱不止、民生凋弊的多事之秋。作为一个有良心、有正义感的诗人,面对这样的现实,怎么能缄口不语呢?他虽曾赞羡“万般不及僧无事,共水将山过一生”(《题道林寺》)的生活,但无论怎样也不能象质上人那样口不言一句人间事。所以“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既有对质上人的称赞和羡慕,也有诗人自己复杂心情的流露,字面上意义虽然浅近,而诗人的感慨良深。
《遁斋闲览》中说:“唐人诗中用俗语者,惟杜荀鹤、罗隐为多。”这里说出了杜荀鹤的诗在语言上的特点。这个特点表现在他的近体诗上尤为突出,即通俗浅近,明白晓畅。所以人们说他是把严于格律的近体诗通俗化了。正因为这样,他的许多诗句便在长期流传中成了人们口头的熟语。《赠质上人》也是这样。
(张秉戍)
秋日山中寄池州李常侍
近来参谒陡生疏,因向云山僻处居。出为羁孤营粝食,归同弟侄读生书。风凋古木秋阴薄,月满寒山夜景虚。但得中兴知己在,算应身未老樵渔。
经严陵钓台
苍翠云峰开俗眼,泓澄烟水浸尘心。 唯将道业为芳饵,钓得高名直至今。
将过湖南经马当山庙因书三绝 其三
九江连海一般深,未必船经庙下沈。头上苍苍没瞒处,不如平取一生心。
送人宰吴县
海涨兵荒后,为官合动情。字人无异术,至论不如清。草履随船卖,绫梭隔水鸣。唯持古人意,千里赠君行。
和舍弟题书堂
兄弟将知大自强,乱时同葺读书堂。岩泉遇雨多还闹,溪竹唯风少即凉。藉草醉吟花片落,傍山闲步药苗香。团圆便是家肥事,何必盈仓与满箱。
哭陈陶
耒阳山下伤工部,采石江边吊翰林。两地荒坟各三尺,却成开解哭君心。
浏览全部 353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