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陈子昂无端帖赞
麟台正字垂拱臣,手持鸿笔扶金轮。喔咿自拟教牝晨,尚欲圭璧全其身。笔精墨妙虽有神,千载乃作无端人。以人废言古所闻,尚可展卷书吾绅。
苏文忠大字诗帖赞
小字鹄引骞而翔,大字虎卧靖且庄。我藏遗帖虽盈箱,尚叹钜刻无涤黄。谁怜神物开混茫,想见醉墨犹淋浪。此题要补束晰亡,更恐有诗书雪堂。
山中奉寄通判杨宗博二首 其一
多病山中客,无人傍酒樽。与猿分橡子,为鹿长禾孙。白昼云归屋,黄昏雨打门。忽怀杨司马,烟霭隔重阍。
奉赓赵季茂雪中感兴二首 其二
湓城一夜雪,处处饭箩空。青序回规运,苍生比屋穷。伤心慨疆事,抱膝愧田翁。别乘应同志,忧时正愿丰。
宫词一百首 其一十四
阙门双凤铸黄金,柳色宫沟转绿阴。辟尽四门绳样直,万方同见一人心。
舞鹤四绝 其三
临皋亭下翩跹客,缟袂玄裳忆旧游。推户惘然寻不见,笛声犹认紫貂裘。
浏览全部 770 首
赵清宪(挺之) 挽辞帖赞
公为中司,排击元祐故臣,而犹拳拳于伊洛之门人。岂奏疏陈事或为世资而诎,而作诗怀友固不害于私情之伸耶。于虖,是私情也,而实出于公言。此吾之所以重叹,而列之于斯文也。
范正献(祖禹) 书毕帖赞
士之以道义相从,岂计其功,而况乎公。当其任紬绎唐事之寄,所以极简编之从容。亦既上成书于迩英,而公犹得以三百年之鉴,信其遗风。则是一纪之淹,乃所以就百世之功。石渠兰台,片言帝聪,考槃弗为,皦然初终,尤以见公之于元丰。盖尽其魏阙之心,而裕陵之于温国,未尝不知其畎亩之忠也。此帖之存,公心天通。诋斥之诬,吁嗟麟穷。
蒋观文(之奇) 钱塘天府二帖赞
尺瑜寸瑕,工所不弃。如公平生,抑有清议。虽翰墨之仅存,亦世俗之共毖。予独区区于别白,是亦或出于有意。昔邹忠公以言得罪,士皆缩颈以避去。公乃折简以自丽,由是而去,盖已无怼。然则操觚刻椠,片言幅纸,其知所以行己也必矣。以字达识,以识行字,举一知二,兹帖之所以可贵。
李西台(建中) 启诗帖赞
予于是帖,有感者四。馆职在外,于学士不系细衔,于带职者皆曰同院,意亲情洽,所以见前辈之笃风谊也。内赐金鱼,盖出新宠,带职者乃从学士转致,又杂以他寄焉,所以见上恩交情俱无内外也。谢学士以启,而用楷法,寄同院同年以诗,而用行书,又以见待人处己,虽小节皆有体也。承平幕府,得一佳帖,相聚以观,又以见时清事简,虽边圉亦得以从容于文艺也。于虖,诗文之传,几人于兹。独于此书,有感有思。流风之存,妙墨之遗。什袭是宜,维以诗之。
米元章临谢安八月帖赞
八月一帖,无为宝晋之刻,则其初也。兵燬而后重取而镌,遗其精而得其粗也。京口供军之碑,绍兴所传,芾之书也。此帖亦其同时,同出于尚方之储也。芾之嗜帖,所谓麻纸十万,足以验其平生之工夫也。字与跋皆不同,盖所临虽出一手,而其所得之时日则殊也。供军帖字之所以寡,出于率意之真,而此二帖则皆临而非摹也。京口海岳,芾所居也。两临本之并传,尚可以见其人之绪余也。
朱文公(熹) 离骚经赞
伟兹帖之奇瑰兮,羌笔力之有神。走缄縢之来诏兮,并垂棘而足珍。从鲤庭而载求兮,得陈亢之异闻。书三闾之孤忠兮,将争光兮仪邻。予尝窃寘疑兮,谓意或有在也。方淳熙之继明兮,德如天其大也。挈道统而在上兮,固无嫉邪之害也。先生之溯伊濂兮,又非沅湘之派也。寓物以写兴兮,自前世以固然。岂先生之适正兮,乃独取于沉渊。行或过乎中庸兮,虽为法而不可。其忠君爱国之诚兮,亦不虞乎后日之祸。彼不学兮,周公仲尼。知庄士与醇儒兮,或羞称之。律风雅之末流兮,若未免于或变。使交有所发兮,亦足以迪天性民彝之善。以今日之书兮,固非出于感时。则异时之集注兮,亦何病乎俗人之悕。原屈原之心兮,宗国之楚。作春秋兮,固安在乎黜周而王鲁。先儒之心兮,百圣之矩。藏此帖兮,昭于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