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云溪友议》:中山刘公曰,顷在夔州,少逢宾客,纵有停舟相访,不可久留,而独吟曰:“巴人泪逐猿声落,蜀客舟从鸟道来。”
《批点唐音》:此篇尚存中唐气调。
《批点唐诗正声》:韵格落盛唐诸公后,而所得亦自深浑。
《诗源辨体》:七言律如“南荆西蜀”、“南宫幸袭”、“渡头轻雨”三篇,声气有类盛唐。
《唐诗解》:此眺望而怀古也。言细雨沾梅,冰雪初解,山峡之波从天而下,于是瞻楚望。
《唐诗鼓吹注解》:十二碧峰不知何在,但是永安宫外一荒台而已。盖亦远望而深致其感古伤今之意欤?
《东岩草堂评订唐诗鼓吹》:朱东岩曰:题是“望峡中”,只写“望”字意。轻雨洒梅,必是交春时候;雪消水来,必是腊尽春初时候。唐人写景,各有分寸,不轻下笔呵知。……三、四皆望中可见之景,有无限感触意。五、六皆望中可想之事,有无限低徊意,“碧峰”“永安”一结最为尽致,欲写无“碧峰”,偏写有“荒台”,令人悠然神远矣。
《唐诗评选》:自然感慨,尽从景得,斯为景藏情。
《唐诗贯珠》:通篇典丽工切,洵是名家之作。
《唐七律选》:寄慨廓然。
《唐诗绎》:八句劈头将“渡头”二字引起,一句一意,自近而远,俱为写望峡之景,而不见堆垛之迹,有大气包举之也。俯仰古今声情悲壮,固是雄杰之作。
《唐三体诗评》:触目崄艰,并不得如襄王、宋玉之遇,是其托寄所在也。
《古唐诗合解》:前解写松滋渡望,后解写望峡中,通篇不离“望”字。
《唐诗成法》:一、二松滋渡,又点时。中四望峡中景物。“秦灰”,借《史记》白起烧夷陵,实暗用劫灭事,言沧桑多变也。七、八既见神女荒唐,又吊先主之遗踪,遥应秦灰句也。
《唐诗别裁》:望峡中(首联下)。正写望峡,警拔(“巴人泪应”句下)。
《瀛奎律髓汇评》:冯舒:秀便工致 何义门:量移夔州诗,妙在浑然不露。后四句言触目崄艰,求若宋玉之遇襄王,亦不可再,所谓一生不得文章力耳。纪昀:中唐本色,惟结二句不免窠臼。无名氏:刘中山律诗虽不及柳州之镵刻,然自有华气。
《昭昧詹言》:起句松滋渡。以下七句,皆峡中景,有“望”字意。一直说去,大气直喷。
《桐城先生评点唐诗鼓吹》:求古人遇主之遗迹,而不可得也。
和令狐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
章句惭非第一流,世间才子昔陪游。吴宫已叹芙蓉死,边月空悲芦管秋(李白书)。任向洛阳称傲吏(分司白宾客),苦教河上领诸侯(天平相公)。石渠甘对图书老,关外杨公安稳不。
和李相公以平泉新墅获方外之名因为诗以报洛中士君子兼见寄之什
业继韦平后,家依昆阆间。恩华辞北第,潇洒爱东山。满室图书在,入门松菊闲。垂天虽暂息,一举出人寰。
伤循州浑尚书
贵人沦落路人哀,碧海连天丹旐回。 遥想长安此时节,朱门深巷百花开。
同乐天送河南冯尹学士
可怜五马风流地,暂辍金貂侍从才。阁上掩书刘向去,门前修刺孔融来。崤陵路静寒无雨,洛水桥长昼起雷。共(一作却)羡府中棠棣好,先于城外百花开。
和留守令狐相公答白宾客
麦陇(一作蛟龙)和风吹树枝,商山逸客出关时。身无拘束起长晚,路足交亲行自迟。官拂象筵终日待,私将鸡黍几人期。君来不用飞书报,万户先从纸贵知。
平蔡州三首 其三
九衢车马浑浑流,使臣来献淮西囚。四夷闻风失匕箸,天子受贺登高楼。妖童擢发不足数,血污城西一抔土。南峰无火楚泽闲,夜行不锁穆陵关。策勋礼毕天下泰,猛士按剑看恒山(时唯恒山不庭)。
浏览全部 897 首
巫山高
巫山峰十二,缥缈倚层空。细雨猿声外,轻云鸟道中。江流巴子国,月出楚王宫。旧馆今何处,茫茫梦不通。
荆南道中
十月荒郊雪气催,依稀愁色认阳台。游秦分系三条烛,出楚心殊一寸灰。高柳莫遮寒月落,空桑不放夜风回。如何住在猿声里,却被蝉吟引下来。
梅子黄时雨
云宿江楼,爱留人夜语,频断灯炷。奈倦情如醉,黑甜清午。谩道迎薰何曾是,簟纹成浪衣成雨。茶瓯注。新期竹院,残梦莲渚。应误。重帘凄伫。记并刀剪翠,秋扇留句。信那回轻道,而今归否。十二曲阑随意凭,楚天不放斜阳暮。沉吟处。池草暗喧蛙鼓。
严陵钓台
晴江万里绿波来,惆怅君房去不回。秦苑河山归故国,越乡云雨庇荒台。春风一道江蓠绿,落日千峰杜宇哀。欲访钓船无处所,野花如雪满汀开。
题新涧亭
今日望乡迷处所,猿声暮雨一时来。
巫山高
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虚中。回合云藏月,霏微雨带风。猿声寒过涧,树色暮连空。愁向高唐望,清秋见楚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