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云溪友议》:中山刘公曰,顷在夔州,少逢宾客,纵有停舟相访,不可久留,而独吟曰:“巴人泪逐猿声落,蜀客舟从鸟道来。”
《批点唐音》:此篇尚存中唐气调。
《批点唐诗正声》:韵格落盛唐诸公后,而所得亦自深浑。
《诗源辨体》:七言律如“南荆西蜀”、“南宫幸袭”、“渡头轻雨”三篇,声气有类盛唐。
《唐诗解》:此眺望而怀古也。言细雨沾梅,冰雪初解,山峡之波从天而下,于是瞻楚望。
《唐诗鼓吹注解》:十二碧峰不知何在,但是永安宫外一荒台而已。盖亦远望而深致其感古伤今之意欤?
《东岩草堂评订唐诗鼓吹》:朱东岩曰:题是“望峡中”,只写“望”字意。轻雨洒梅,必是交春时候;雪消水来,必是腊尽春初时候。唐人写景,各有分寸,不轻下笔呵知。……三、四皆望中可见之景,有无限感触意。五、六皆望中可想之事,有无限低徊意,“碧峰”“永安”一结最为尽致,欲写无“碧峰”,偏写有“荒台”,令人悠然神远矣。
《唐诗评选》:自然感慨,尽从景得,斯为景藏情。
《唐诗贯珠》:通篇典丽工切,洵是名家之作。
《唐七律选》:寄慨廓然。
《唐诗绎》:八句劈头将“渡头”二字引起,一句一意,自近而远,俱为写望峡之景,而不见堆垛之迹,有大气包举之也。俯仰古今声情悲壮,固是雄杰之作。
《唐三体诗评》:触目崄艰,并不得如襄王、宋玉之遇,是其托寄所在也。
《古唐诗合解》:前解写松滋渡望,后解写望峡中,通篇不离“望”字。
《唐诗成法》:一、二松滋渡,又点时。中四望峡中景物。“秦灰”,借《史记》白起烧夷陵,实暗用劫灭事,言沧桑多变也。七、八既见神女荒唐,又吊先主之遗踪,遥应秦灰句也。
《唐诗别裁》:望峡中(首联下)。正写望峡,警拔(“巴人泪应”句下)。
《瀛奎律髓汇评》:冯舒:秀便工致 何义门:量移夔州诗,妙在浑然不露。后四句言触目崄艰,求若宋玉之遇襄王,亦不可再,所谓一生不得文章力耳。纪昀:中唐本色,惟结二句不免窠臼。无名氏:刘中山律诗虽不及柳州之镵刻,然自有华气。
《昭昧詹言》:起句松滋渡。以下七句,皆峡中景,有“望”字意。一直说去,大气直喷。
《桐城先生评点唐诗鼓吹》:求古人遇主之遗迹,而不可得也。
苦雨行
悠悠飞走情,同乐在阳和。岁中三百日,常恐风雨多。天人信遐远,时节易蹉跎。洞房有明烛,无乃酣且歌。
哭庞京兆
俊骨英才气褎然,策名飞步冠群贤。逢时已自致高位。 得疾还因倚少年。天上别归京兆府,人间空数茂陵阡。 今朝繐帐哭君处,前日见铺歌舞筵。
王思道碑堂下作
苍苍宰树起寒烟,尚有威名海内传。四府旧闻多故吏,几人垂泪拜碑前。
酬郓州令狐相公官舍言怀见寄兼呈乐天
词人各在一涯居,声味虽同迹自疏。佳句传因多好事,尺题稀为不便书。已通戎略逢黄石,仍占星文耀碧虚。闻说朝天在来岁,霸陵春色待行车。
裴相公大学士见示答张秘书谢马诗并群公属和因命追作
草玄门户少尘埃,丞相并州寄马来。初自寒垣衔苜蓿,忽行幽径破莓苔。寻花缓辔威迟去,带酒垂鞭躞蹀回。不与王侯与词客,知轻富贵重清才。
赴连山途次德宗山陵寄张员外
常时并冕奉天颜,委佩低簪彩仗间。今日独来张乐地,万重云水望桥山。
浏览全部 897 首
巫山高
巫山峰十二,缥缈倚层空。细雨猿声外,轻云鸟道中。江流巴子国,月出楚王宫。旧馆今何处,茫茫梦不通。
荆南道中
十月荒郊雪气催,依稀愁色认阳台。游秦分系三条烛,出楚心殊一寸灰。高柳莫遮寒月落,空桑不放夜风回。如何住在猿声里,却被蝉吟引下来。
梅子黄时雨
云宿江楼,爱留人夜语,频断灯炷。奈倦情如醉,黑甜清午。谩道迎薰何曾是,簟纹成浪衣成雨。茶瓯注。新期竹院,残梦莲渚。应误。重帘凄伫。记并刀剪翠,秋扇留句。信那回轻道,而今归否。十二曲阑随意凭,楚天不放斜阳暮。沉吟处。池草暗喧蛙鼓。
严陵钓台
晴江万里绿波来,惆怅君房去不回。秦苑河山归故国,越乡云雨庇荒台。春风一道江蓠绿,落日千峰杜宇哀。欲访钓船无处所,野花如雪满汀开。
题新涧亭
今日望乡迷处所,猿声暮雨一时来。
巫山高
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虚中。回合云藏月,霏微雨带风。猿声寒过涧,树色暮连空。愁向高唐望,清秋见楚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