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寒瘦集》:静境佳思,得晚望之祌。
《养一斋诗话》:予论唐诗,小与人异。东野《独愁》诗云:“前日远别离……使我芳草歇。”《洛桥晚望》云:“天津桥下冰初结……”笔力高简至此,同时除退之之奥,子厚之谈,文昌之雅,可与匹者谁乎?而人犹以退之倾倒不置为疑。
《唐诗鉴赏辞典》:前人有云孟诗开端最奇,而此诗却是奇在结尾。它通过前后映衬,积攒力量,造成气势,最后以警语结束全篇,具有画龙点睛之妙。
题名《洛桥晚望》,突出了一个“望”字。四句诗,都写所见之景,然而前三句之境界与末句之境界迥然不同。前三句描摹了初冬时节的萧瑟气氛:桥下冰初结,路上行人绝,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就在这时,诗人大笔一转:“月明直见嵩山雪”,笔力遒劲,气象壮阔,将视线一下延伸到遥远的嵩山,给沉寂的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在人们面前展示了盎然的意趣。到这时,人们才恍然惊悟,诗人写冰初结,乃是为积雪作张本;写人行绝,乃是为气氛作铺陈;写榆柳萧疏,乃是为远望创造条件。同时,从初结之“冰”,到绝人之“陌”,再到萧疏之“榆柳”、闲静之“楼阁”,场景不断变换,而每一变换之场景,都与末句的望山接近一步。这样由近到远,视线逐步开阔,他忽然发现在明静的月光下,一眼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感受到极度的快意和美感。而“月明”一句,不仅增添了整个画面的亮度,使得柔滑的月光和白雪的反射相得益彰,而且巧妙地加一“直见”,硬语盘空,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这首诗写出了“明月照积雪”的壮丽景象。天空与山峦,月华与雪光,交相辉映,举首灿然夺目,远视浮光闪烁,上下通明,一片银白,真是美极了。诗人从萧疏的洛城冬景中,开拓出一个美妙迷人的新境界,而明月、白雪都是冰清玉洁之物,展现出一个清新淡远的境界,寄寓着诗人高远的襟怀。
(尚永亮)
陪侍御叔游城南山墅
夜坐拥肿亭,昼登崔巍岑。日窥万峰首,月见双泉心。松气清耳目,竹氛碧衣襟。伫想(一作仰悲)琅玕字,数听枯槁吟。
杂曲歌辞 灞上轻薄行
长安无缓步,况值天景莫。相逢灞浐间,亲戚不相顾。自叹方拙身,忽随轻薄伦。常恐失所避,化为车辙尘。此中生白发,疾走亦未歇。
看花 其一
家家有芍药,不妨至温柔。温柔一同女,红笑笑不休。月娥双双下,楚艳枝枝浮。洞里逢仙人(一作幸逢仙人立),绰约青霄游。
哭刘言史
诗人业孤峭,饿死良已多。相悲与相笑,累累其奈何。精异刘言史,诗肠倾珠河。取次抱置之,飞过东溟波。可惜大国谣,飘为四夷歌。常于众中会,颜色两切磋。今日果成死,葬襄之洛河。洛岸远相吊,洒泪双滂沱。
偷诗
饿犬齰枯骨,自吃馋饥涎。今文与古文,各各称可怜。亦如婴儿食,饧桃口旋旋。唯有一点味,岂见逃景延。绳床独坐翁,默览有所传。终当罢文字,别著逍遥篇。从来文字净,君子不以贤。
越中山水
日(一作动,一作夕)觉耳目胜,我来山水州。蓬瀛若髣髴,田(一作四)野如泛浮。碧嶂几千绕,清泉万余流。莫穷合沓步,孰尽派别游。越水净难污,越天阴易收。气鲜无隐物,目视远更周。举俗媚葱茜,连冬撷芳柔。菱湖有余翠,茗圃无荒畴。赏异忽已远,探奇诚淹留。永言终南色,去矣销人忧。
浏览全部 549 首
淮上观冰下
寒淮千里群冰下,古岸枯槎黄苇枝。忆得天津桥下见,五门春动雪消时。
杂曲歌辞 长相思
君不见天津桥下东流水,东望龙门北朝市。杨柳青青宛地垂,桃红李白花参差。花参差,柳堪结,此时忆君心断绝。
洛阳陌
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
清平乐 其二
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终日行人争攀折,桥下水流呜咽。上马争劝离觞,南浦莺声断肠。愁杀平原年少,回首挥泪千行。
清平乐
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 终日行人恣攀折, 桥下水流呜咽。 上马争劝离觞, 南浦莺声断肠。 愁杀平原年少, 回首挥泪知行。
清平乐 元夜观牡丹 其二 王百榖书上巳诗墨迹
今年三月。连夜纷霏雪。何事东皇寒欲绝。病替踏青时节。者番杨柳迎风。春旗飞盖交红。未识丽人行处,长安陌上谁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