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寒瘦集》:静境佳思,得晚望之祌。
《养一斋诗话》:予论唐诗,小与人异。东野《独愁》诗云:“前日远别离……使我芳草歇。”《洛桥晚望》云:“天津桥下冰初结……”笔力高简至此,同时除退之之奥,子厚之谈,文昌之雅,可与匹者谁乎?而人犹以退之倾倒不置为疑。
《唐诗鉴赏辞典》:前人有云孟诗开端最奇,而此诗却是奇在结尾。它通过前后映衬,积攒力量,造成气势,最后以警语结束全篇,具有画龙点睛之妙。
题名《洛桥晚望》,突出了一个“望”字。四句诗,都写所见之景,然而前三句之境界与末句之境界迥然不同。前三句描摹了初冬时节的萧瑟气氛:桥下冰初结,路上行人绝,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就在这时,诗人大笔一转:“月明直见嵩山雪”,笔力遒劲,气象壮阔,将视线一下延伸到遥远的嵩山,给沉寂的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在人们面前展示了盎然的意趣。到这时,人们才恍然惊悟,诗人写冰初结,乃是为积雪作张本;写人行绝,乃是为气氛作铺陈;写榆柳萧疏,乃是为远望创造条件。同时,从初结之“冰”,到绝人之“陌”,再到萧疏之“榆柳”、闲静之“楼阁”,场景不断变换,而每一变换之场景,都与末句的望山接近一步。这样由近到远,视线逐步开阔,他忽然发现在明静的月光下,一眼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感受到极度的快意和美感。而“月明”一句,不仅增添了整个画面的亮度,使得柔滑的月光和白雪的反射相得益彰,而且巧妙地加一“直见”,硬语盘空,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这首诗写出了“明月照积雪”的壮丽景象。天空与山峦,月华与雪光,交相辉映,举首灿然夺目,远视浮光闪烁,上下通明,一片银白,真是美极了。诗人从萧疏的洛城冬景中,开拓出一个美妙迷人的新境界,而明月、白雪都是冰清玉洁之物,展现出一个清新淡远的境界,寄寓着诗人高远的襟怀。
(尚永亮)
送柳淳
青山临黄河,下有长安道。世上名利人,相逢不知老。
下第东归留别长安知己
共照日月影,独为愁思人。岂知鶗鴂鸣(一作鶗鴂等闲鸣),瑶草不得春。一片两片云,千里万里身。云归嵩之阳,身寄江之滨。弃置复何道,楚情吟白蘋。
怀南岳隐士二首 其一
千峰映碧湘,真隐此中藏。饼不煮石吃,眉应似发长。风榸支酒瓮,鹤虱落琴床。虽(一作谁)敩忘机者,斯人尚未忘。
送别崔寅亮下第
天地唯一气,用之自偏颇。忧人成苦吟,达士为高歌。君子识不浅,桂枝忧更多。岁晏期攀折,时归且婆娑。素质(一作质貌)如削玉,清词若倾河。虬龙(一作潜虬)未化时,鱼鳖同一波。去矣当自适,故乡饶薜萝。
借车
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借者莫弹指,贫穷何足嗟。百年徒役走,万事尽随花。
看花 其一
家家有芍药,不妨至温柔。温柔一同女,红笑笑不休。月娥双双下,楚艳枝枝浮。洞里逢仙人(一作幸逢仙人立),绰约青霄游。
浏览全部 549 首
淮上观冰下
寒淮千里群冰下,古岸枯槎黄苇枝。忆得天津桥下见,五门春动雪消时。
杂曲歌辞 长相思
君不见天津桥下东流水,东望龙门北朝市。杨柳青青宛地垂,桃红李白花参差。花参差,柳堪结,此时忆君心断绝。
洛阳陌
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
清平乐 其二
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终日行人争攀折,桥下水流呜咽。上马争劝离觞,南浦莺声断肠。愁杀平原年少,回首挥泪千行。
清平乐
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 终日行人恣攀折, 桥下水流呜咽。 上马争劝离觞, 南浦莺声断肠。 愁杀平原年少, 回首挥泪知行。
清平乐 元夜观牡丹 其二 王百榖书上巳诗墨迹
今年三月。连夜纷霏雪。何事东皇寒欲绝。病替踏青时节。者番杨柳迎风。春旗飞盖交红。未识丽人行处,长安陌上谁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