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寒瘦集》:静境佳思,得晚望之祌。
《养一斋诗话》:予论唐诗,小与人异。东野《独愁》诗云:“前日远别离……使我芳草歇。”《洛桥晚望》云:“天津桥下冰初结……”笔力高简至此,同时除退之之奥,子厚之谈,文昌之雅,可与匹者谁乎?而人犹以退之倾倒不置为疑。
《唐诗鉴赏辞典》:前人有云孟诗开端最奇,而此诗却是奇在结尾。它通过前后映衬,积攒力量,造成气势,最后以警语结束全篇,具有画龙点睛之妙。
题名《洛桥晚望》,突出了一个“望”字。四句诗,都写所见之景,然而前三句之境界与末句之境界迥然不同。前三句描摹了初冬时节的萧瑟气氛:桥下冰初结,路上行人绝,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就在这时,诗人大笔一转:“月明直见嵩山雪”,笔力遒劲,气象壮阔,将视线一下延伸到遥远的嵩山,给沉寂的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在人们面前展示了盎然的意趣。到这时,人们才恍然惊悟,诗人写冰初结,乃是为积雪作张本;写人行绝,乃是为气氛作铺陈;写榆柳萧疏,乃是为远望创造条件。同时,从初结之“冰”,到绝人之“陌”,再到萧疏之“榆柳”、闲静之“楼阁”,场景不断变换,而每一变换之场景,都与末句的望山接近一步。这样由近到远,视线逐步开阔,他忽然发现在明静的月光下,一眼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感受到极度的快意和美感。而“月明”一句,不仅增添了整个画面的亮度,使得柔滑的月光和白雪的反射相得益彰,而且巧妙地加一“直见”,硬语盘空,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这首诗写出了“明月照积雪”的壮丽景象。天空与山峦,月华与雪光,交相辉映,举首灿然夺目,远视浮光闪烁,上下通明,一片银白,真是美极了。诗人从萧疏的洛城冬景中,开拓出一个美妙迷人的新境界,而明月、白雪都是冰清玉洁之物,展现出一个清新淡远的境界,寄寓着诗人高远的襟怀。
(尚永亮)
下第东归留别长安知己
共照日月影,独为愁思人。岂知鶗鴂鸣(一作鶗鴂等闲鸣),瑶草不得春。一片两片云,千里万里身。云归嵩之阳,身寄江之滨。弃置复何道,楚情吟白蘋。
赠韩郎中愈 其三
前日远别离,今日生白发。欲知万里情,晓卧半床月。常恐百虫秋,使我芳草歇。
蓝溪元居士草堂
市井不容义,义归山谷中。夫君宅松桂,招我栖蒙笼。人朴情虑肃,境闲视听空。清溪宛转水,修竹徘徊风。木倦采樵子,土劳稼穑翁。读书业虽异,敦本志亦同。蓝岸青漠漠,蓝峰碧崇崇。日昏各命酒,寒蛩鸣蕙丛(一作寒鹿鸣荒丛)。
吊江南老家人春梅
念尔筋力尽,违我衣食恩。奈何粗犷儿,生鞭见死痕。旧使常以礼,新怨将谁吞。胡为乎泥中,消歇教义源。
边城吟
西城近日天,俗禀气候偏。行子独自渴,主(一作居)人仍卖泉。烧烽碧云外,牧马青坡巅。何处鹘突梦,归思寄仰眠。
秋怀 其五
竹风相戛语,幽闺暗中闻。鬼神满衰听,恍惚难自分。商叶堕乾雨,秋衣卧单云。病骨可剸物,酸呻亦成文。瘦攒如此枯,壮落随西曛。袅袅一线命,徒言系絪缊。
浏览全部 549 首
淮上观冰下
寒淮千里群冰下,古岸枯槎黄苇枝。忆得天津桥下见,五门春动雪消时。
杂曲歌辞 长相思
君不见天津桥下东流水,东望龙门北朝市。杨柳青青宛地垂,桃红李白花参差。花参差,柳堪结,此时忆君心断绝。
洛阳陌
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
清平乐 其二
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终日行人争攀折,桥下水流呜咽。上马争劝离觞,南浦莺声断肠。愁杀平原年少,回首挥泪千行。
清平乐
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 终日行人恣攀折, 桥下水流呜咽。 上马争劝离觞, 南浦莺声断肠。 愁杀平原年少, 回首挥泪知行。
清平乐 元夜观牡丹 其二 王百榖书上巳诗墨迹
今年三月。连夜纷霏雪。何事东皇寒欲绝。病替踏青时节。者番杨柳迎风。春旗飞盖交红。未识丽人行处,长安陌上谁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