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坐槛中,看湖上,初并无触,而微凉忽生,于是黯然心悲,此是湖上风入也。一时闲闲肆目,见他翻翻满塘,嗟乎,秋信遂至如此,我今身坐何处?便不自觉转出后一解之四句也。前解只写得“风”字、“凉”字,言因凉悟风,因风悟凉,“翻翻菱荇”,则极写风色也。三四“着岸偎”、“带波飞”,亦是再写风,然“春草”写为时曾几,“夕阳”写目今又促。世传温、李齐名,如此纤浓之笔,真为不忝义山也(首四句下)!“疑夜雨”非写“芦叶”,“似清湘”非写“浪花”,此皆坐篷艇、“忆楚乡”人,心头眼底,游魂往来,惝恍如此。细读“尽日相看”四字,我亦渺然欲去也(末四句下)。”金雍补注:比义山又别是一手(首四句下)。笔墨之事,真是奇绝。都来不过一解四句,二解八句,而其中间千转万变,并无一点相同。正如路人面孔,都来不过耳、眼、鼻、口四件,而并无一点相同也。即如飞卿齐名义山,乃至于无义山一字,唯义山亦更无飞卿一字,只是大家不袭一字,不让一字,是始得齐名。然所以不袭、不让之故,乃只在一解四句、二解八句之中间!我真不晓法性海中,大漩澓轮,其底果在何处也(末四句下)!
《五朝诗善鸣集》:“偎”字用在船上,亦佳(“野船着岸”句下)。
《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前六句皆写湖上之景,七八结出全旨,而先用“似潇湘”三字,暗伏“楚乡”之脉,又其针线也。笔态纤秾合度,无忝一时才名。
《唐诗成法》:前六俱写景,七八方写情。句虽典雅,但少意味耳。
《唐体肤诠》:通篇暗写微风,不露色相,使读者了然会心。
《古唐诗合解》:看此浪花芦叶,且并看此夕阳春草、水鸟野船,头头是景,种种动情,然其如非我之楚乡何哉?故因看而遂有故乡之忆也(末句下)。
题萧山庙
故道木阴浓,荒祠山影东。杉松(一作松杉)一庭雨,幡盖满堂风。客奠晓莎湿,马嘶秋庙空。夜深池上歇,龙入古潭中。
休浣日西掖谒所知
赤墀高阁自从容,玉女窗扉报曙钟。日丽九门青锁闼,雨晴双阙翠微峰。毫端蕙露滋仙草,琴上薰风入禁松。荀令凤池春婉娩,好将余润变鱼龙。
南歌子 其七
懒拂鸳鸯枕,休缝翡翠裙。罗帐罢炉熏。近来心更切,为思君。
题丰安里王相林亭二首 其二
偶到乌衣巷,含情更惘然。西州曲堤柳,东府旧池莲。星坼悲元老,云归送墨仙。谁知济川楫,今作野人船。
归国谣
双脸,小凤战篦金□。 舞衣无力风敛,藕丝秋色染。 锦帐绣帏斜掩, 露珠清晓簟。 粉心黄蕊花靥, 黛眉山两点。
杨柳八首 其七
御柳如丝映九重,凤皇窗柱绣芙蓉。景阳楼畔千条露,一面新妆待晓钟。
浏览全部 440 首
西湖雨中同公懿诸君饮
十月平湖上,繁霜藻荇空。柳枝横堕雨,波白细生风。水鸟飞幽碧,寒花折浅红。谁能尽一醉,灯火宿船篷。
题画
竹树萧萧带夕阳,无边秋意满潇湘。雁声忽起黄芦岸,多少征人忆故乡。
吴江城外
艇子呕哑日未午,枫林叶落碧烟平。湿云过树不成雨,溪水放田时有声。疏竹阴边开野寺,寒芦尽处见江城。鸱夷旧迹今何在,湖上青螺几点横。
过江
篷底茶香午梦醒,大江风急正扬舲。浪花作雨汀烟湿,沙鸟迎人水气腥。三国旧愁春草碧,六朝遗恨晚山青。不知别后东湖上,谁爱菱歌倚棹听。
舟次魏村阻风
扁舟深入水云乡,浩渺浑疑带远江。蓼岸阻风还度日,夕阳依约照篷窗。
春日途中五首 其三
破艇冲风去似疑,短篷经雨漏如筛。无端更著连宵雨,大似波神得厮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