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坐槛中,看湖上,初并无触,而微凉忽生,于是黯然心悲,此是湖上风入也。一时闲闲肆目,见他翻翻满塘,嗟乎,秋信遂至如此,我今身坐何处?便不自觉转出后一解之四句也。前解只写得“风”字、“凉”字,言因凉悟风,因风悟凉,“翻翻菱荇”,则极写风色也。三四“着岸偎”、“带波飞”,亦是再写风,然“春草”写为时曾几,“夕阳”写目今又促。世传温、李齐名,如此纤浓之笔,真为不忝义山也(首四句下)!“疑夜雨”非写“芦叶”,“似清湘”非写“浪花”,此皆坐篷艇、“忆楚乡”人,心头眼底,游魂往来,惝恍如此。细读“尽日相看”四字,我亦渺然欲去也(末四句下)。”金雍补注:比义山又别是一手(首四句下)。笔墨之事,真是奇绝。都来不过一解四句,二解八句,而其中间千转万变,并无一点相同。正如路人面孔,都来不过耳、眼、鼻、口四件,而并无一点相同也。即如飞卿齐名义山,乃至于无义山一字,唯义山亦更无飞卿一字,只是大家不袭一字,不让一字,是始得齐名。然所以不袭、不让之故,乃只在一解四句、二解八句之中间!我真不晓法性海中,大漩澓轮,其底果在何处也(末四句下)!
《五朝诗善鸣集》:“偎”字用在船上,亦佳(“野船着岸”句下)。
《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前六句皆写湖上之景,七八结出全旨,而先用“似潇湘”三字,暗伏“楚乡”之脉,又其针线也。笔态纤秾合度,无忝一时才名。
《唐诗成法》:前六俱写景,七八方写情。句虽典雅,但少意味耳。
《唐体肤诠》:通篇暗写微风,不露色相,使读者了然会心。
《古唐诗合解》:看此浪花芦叶,且并看此夕阳春草、水鸟野船,头头是景,种种动情,然其如非我之楚乡何哉?故因看而遂有故乡之忆也(末句下)。
荷叶杯 其一
一点露珠凝冷,波影,满池塘。绿茎红艳两相乱,肠断,水风凉。
题谷隐兰若
风带巢熊拗树声,老僧相引入云行。 半坡新路畬才了,一谷寒烟烧不成。
杨柳枝
金缕毵毵碧瓦沟, 六宫眉黛惹香愁。 晚来更带龙池雨, 半拂栏干半入楼。
南歌子词二首 其二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洞户二十二韵
洞户连珠网,方疏隐碧浔。烛盘烟坠烬,帘压月通阴。粉白仙郎署,霜清玉女砧。醉乡高窈窈,棋阵静愔愔。素手琉璃扇,玄髫玳瑁簪。昔邪看寄迹,栀子咏同心。树列千秋胜,楼悬七夕针。旧词翻白纻,新赋换黄金。唳鹤调蛮鼓,惊蝉应宝琴。舞疑繁易度,歌转断难寻。露委花相妒,风欹柳不禁。桥弯双表迥,池涨一篙深。清跸传恢囿,黄旗幸上林。神鹰参翰苑,天马破蹄涔。武库方题品,文园有好音。朱茎殊菌蠢,丹桂欲萧森。黼帐回瑶席,华灯对锦衾。画图惊走兽,书帖得来禽。河曙秦楼映,山晴魏阙临。绿囊逢赵后,青锁见王沈。任达嫌孤愤,疏慵倦九箴。若为南遁客,犹作卧龙吟。
句
沿涧水声喧户外,卷帘山色入窗来(《山居》)。自有晚风推楚浪,不劳春色染湘烟(《次洞庭南》)。卓氏垆前金线柳,隋家堤畔锦帆风(《题池亭》)。门外白云何处雨,一条清涧绕溪流(失题)。
浏览全部 440 首
西湖雨中同公懿诸君饮
十月平湖上,繁霜藻荇空。柳枝横堕雨,波白细生风。水鸟飞幽碧,寒花折浅红。谁能尽一醉,灯火宿船篷。
题画
竹树萧萧带夕阳,无边秋意满潇湘。雁声忽起黄芦岸,多少征人忆故乡。
吴江城外
艇子呕哑日未午,枫林叶落碧烟平。湿云过树不成雨,溪水放田时有声。疏竹阴边开野寺,寒芦尽处见江城。鸱夷旧迹今何在,湖上青螺几点横。
过江
篷底茶香午梦醒,大江风急正扬舲。浪花作雨汀烟湿,沙鸟迎人水气腥。三国旧愁春草碧,六朝遗恨晚山青。不知别后东湖上,谁爱菱歌倚棹听。
舟次魏村阻风
扁舟深入水云乡,浩渺浑疑带远江。蓼岸阻风还度日,夕阳依约照篷窗。
春日途中五首 其三
破艇冲风去似疑,短篷经雨漏如筛。无端更著连宵雨,大似波神得厮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