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坐槛中,看湖上,初并无触,而微凉忽生,于是黯然心悲,此是湖上风入也。一时闲闲肆目,见他翻翻满塘,嗟乎,秋信遂至如此,我今身坐何处?便不自觉转出后一解之四句也。前解只写得“风”字、“凉”字,言因凉悟风,因风悟凉,“翻翻菱荇”,则极写风色也。三四“着岸偎”、“带波飞”,亦是再写风,然“春草”写为时曾几,“夕阳”写目今又促。世传温、李齐名,如此纤浓之笔,真为不忝义山也(首四句下)!“疑夜雨”非写“芦叶”,“似清湘”非写“浪花”,此皆坐篷艇、“忆楚乡”人,心头眼底,游魂往来,惝恍如此。细读“尽日相看”四字,我亦渺然欲去也(末四句下)。”金雍补注:比义山又别是一手(首四句下)。笔墨之事,真是奇绝。都来不过一解四句,二解八句,而其中间千转万变,并无一点相同。正如路人面孔,都来不过耳、眼、鼻、口四件,而并无一点相同也。即如飞卿齐名义山,乃至于无义山一字,唯义山亦更无飞卿一字,只是大家不袭一字,不让一字,是始得齐名。然所以不袭、不让之故,乃只在一解四句、二解八句之中间!我真不晓法性海中,大漩澓轮,其底果在何处也(末四句下)!
《五朝诗善鸣集》:“偎”字用在船上,亦佳(“野船着岸”句下)。
《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前六句皆写湖上之景,七八结出全旨,而先用“似潇湘”三字,暗伏“楚乡”之脉,又其针线也。笔态纤秾合度,无忝一时才名。
《唐诗成法》:前六俱写景,七八方写情。句虽典雅,但少意味耳。
《唐体肤诠》:通篇暗写微风,不露色相,使读者了然会心。
《古唐诗合解》:看此浪花芦叶,且并看此夕阳春草、水鸟野船,头头是景,种种动情,然其如非我之楚乡何哉?故因看而遂有故乡之忆也(末句下)。
和段少常柯古
称觞惭座客,怀刺即门人。素向宁知贵,清淡不厌贫。野梅江上晚,堤柳雨中春。未报淮南诏,何劳问白蘋。
敷水小桃盛开因作
敷水小桥东,娟娟(一作涓涓)照露丛。所嗟非胜地,堪恨是春风。二月艳阳节,一枝惆怅红。定知留不住,吹落路尘中。
鄠郊别墅寄所知
持颐望平绿,万景集所思。南塘遇新雨,百草生容姿。幽鸟不相识,美人如何期。徒然委摇荡,惆怅春风时。
江南曲
妾家白蘋浦,日上芙蓉楫。轧轧摇浆声,移舟入茭叶。溪长茭叶深,作底难相寻。避郎郎不见,鸂鶒自浮沈。拾萍萍无根,采莲莲有子。不作浮萍生,宁为藕花死。岸傍骑马郎,乌帽紫游缰。含愁复含笑,回首问横塘。妾住金陵浦,门前朱雀航。流苏持作帐,芙蓉持作梁。出入金犊幰,兄弟侍中郎。前年学歌舞,定得郎相许。连娟眉绕山,依约腰如杵。凤管悲若咽,鸾弦娇欲语。扇薄露红铅,罗轻压金缕。明月西南楼,珠帘玳瑁钩。横波巧能笑,弯蛾不识愁。花开子留树,草长根依土。早(一作上)闻金沟远,底事归郎许。不学杨白花,朝朝泪如雨。
开圣寺
路分谿石夹烟丛,十里萧萧古树风。出寺马嘶秋色里, 向陵鸦乱夕阳中。竹间泉落山厨静,塔下僧归影殿空。 犹有南朝旧碑在,耻将兴废问休公。
雪二首 其二
砚水池先冻,窗风酒易消。鸦声出山郭,人迹过村桥。稍急方萦转,才深未寂寥。细光穿暗隙,轻白驻寒条。草静封还折,松攲堕复摇。谢庄今病眼,无意坐通宵。
浏览全部 440 首
西湖雨中同公懿诸君饮
十月平湖上,繁霜藻荇空。柳枝横堕雨,波白细生风。水鸟飞幽碧,寒花折浅红。谁能尽一醉,灯火宿船篷。
题画
竹树萧萧带夕阳,无边秋意满潇湘。雁声忽起黄芦岸,多少征人忆故乡。
吴江城外
艇子呕哑日未午,枫林叶落碧烟平。湿云过树不成雨,溪水放田时有声。疏竹阴边开野寺,寒芦尽处见江城。鸱夷旧迹今何在,湖上青螺几点横。
过江
篷底茶香午梦醒,大江风急正扬舲。浪花作雨汀烟湿,沙鸟迎人水气腥。三国旧愁春草碧,六朝遗恨晚山青。不知别后东湖上,谁爱菱歌倚棹听。
舟次魏村阻风
扁舟深入水云乡,浩渺浑疑带远江。蓼岸阻风还度日,夕阳依约照篷窗。
春日途中五首 其三
破艇冲风去似疑,短篷经雨漏如筛。无端更著连宵雨,大似波神得厮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