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这首词写于元丰二年(1079)苏轼任湖州(今浙江嘉兴)知州期间。词中通过作者于江南水乡行路途中的所见所感 ,反映了他在宦海沉浮中的复杂感受,抒发了人生之不得成仙而去的感。
上片首句描写雨后初晴的景象:由于夜来阴雨连绵,时辰到了,不见天明,仍疑是夜;待到一阵春风把阴云吹散,迎来的已是晴朗天气 。“淡云斜照著山明 ”,把清晨阳光透过淡云斜照远处山色的景象表达得贴切而有神韵 。“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这一句写得清新轻快,表达出作者春朝雨后乘马行于溪边路上之情味。此句由景及人,勾勒出一幅清丽优美的山水人物图。下片借传奇故事而抒情,寓意深远 。“卯酒醒还困”一句,写作者早晨饮酒,仍感困倦,非因路途劳顿,而是夜间寻仙梦境使然 。“蓝桥何处觅云英”这一问句,借用唐代裴航遇仙女云英之典故:唐人裴铏所作《传奇》中 ,有一篇题作《裴航 》的小说,故事离奇曲折,略谓:裴航下第归,与一仙女同舟,得其所示诗,有云 :“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清 。”及至蓝桥驿,下道求浆,得遇云英,云英,女仙之妹也。裴航经历访求玉杵臼、捣药服食诸曲折 ,终得结缡而升仙 。苏轼此词中所谓“仙村”,即指蓝桥而言;所谓“梦不成”者,谓神仙飘渺不可求,故有“何处觅云英”之感叹。最后,作者觉得路边的溪水也还是有情的,这就是“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这首词的结尾一句——“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与李煜笔下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在流水这一无情的客体中赋予主体的种种情思,读来意味深长,余韵不尽。欲成仙而不得 ,从梦境回到现实,空对流水惆怅不已,这正是词人孤寂、落寞、凄婉的心绪之写照。
句 其一十八
白头逢国士,青眼酒尊开。
满庭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乾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閒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虞美人
冰肌自是生来瘦。那更分飞后。日长帘幕望黄昏。及至黄昏时候、转消魂。君还知道相思苦。怎忍抛奴去。不辞迢递过关山。只恐别郎容易、见郎难。
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 其五
卜田向何许,石佛山南路。下有尔家川,千畦种粳稌。山泉宅龙蜃,平地走膏乳。异时亩一金,近欲为逃户。逝将解簪绂,卖剑买牛具。故山岂不怀,废宅生蒿稆。便恐桐乡人,长祠仲卿墓。
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 其二
众禽事纷争,野雁独闲洁。徐行意自得,俯仰若有节。我衰寄江湖,老伴杂鹅鸭。作书问陈子,晓景画苕霅。依依聚圆沙,稍稍动斜月。先鸣独鼓翅,吹乱芦花雪。
句 其一十三
书窗涴壁常遭骂。
浏览全部 3321 首
南乡子
雨暗初疑夜,风回忽报晴。淡云斜照著山明。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卯酒醒还困,仙材梦不成。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春阴
积阴如梦暗春城,醉拥衾裯睡不成。芳草隔帘寒色重,落花空院雨声轻。谁家画阁和云启,野老乌犍破晓耕。明日新晴山下路,东风纨扇几人行。
寒食上巳杂吟八章 其三
碧桃花底小寒轻,绰约仙姿格外清。锦绣卷还春去了,蓝桥风露放云英。
江城子 听歌
歌喉初展满场惊。玉女声,动人心。疑上蓝桥,梦里见云英。独倚栏杆抬眼望,音讯杳,到如今。一年容易又清明。风无情,雨飘零。流水落花,春去恨难平。走遍天涯多少路,有几个、是知音。
春午二首 其二
著雨杨花困舞绵,煖风扬作晚晴天。一场春色归何处,芳草斜阳淡淡烟。
桃源忆故人 春暮
画桥流水飞花舞。柳外斜风细雨。红瘦绿肥春暮。肠断桃源路。欢随仙子乘鸾去。镂月裁云何处。唯有病和愁绪。肯伴刘郎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