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唐诗鉴赏辞典》:子规,是杜鹃鸟的别称。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本篇咏写子规,就从这个故事落笔,设想杜鹃鸟离去繁华的国土,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这个悲剧性的经历,正为下面抒写悲慨之情作了铺垫。
由于哀啼声切,加上鸟嘴呈现红色,旧时又有杜鹃泣血的传闻。诗人借取这个传闻发挥想象,把原野上的红花说成杜鹃口中的鲜血染成,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可是,这样悲鸣又能有什么结果呢?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青葱拂郁,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这里借春草作反衬,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想象之奇特更胜过前面的泣花成血。这一联中,“他山”(指异乡)与“旧苑”对举,一热一冷,映照鲜明,更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后半篇继续多方面地展开对子规啼声的描绘。雨昏风冷,它藏在绿树丛中苦苦嘶唤;月落影斜,它迎着欲曙的天空凄然长鸣。它就是这样不停地悲啼,不停地倾诉自己内心的伤痛,从晴日至阴雨,从夜晚到天明。这一声声哀厉而又执着的呼叫,在江边日暮时分传入船上行人耳中,怎不触动人们的旅思乡愁和各种不堪回忆的往事,叫人黯然魂消、伤心欲泣呢?
从诗篇末尾的“湘江”看,这首诗写在今湖南一带。作者吴融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本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反映了他仕途失意而又远离故乡的痛苦心情。诗歌借咏物托意,通篇扣住杜鹃鸟啼声凄切这一特点,反复着墨渲染,但又不陷于单调、死板地勾形摹状,而能将所咏对象融入多样化的情景与联想中,正写侧写、虚笔实笔巧妙地结合使用,达到“状物而得其神”的艺术效果。这无疑是对写作咏物诗的有益启示。
(陈伯海)
文德初闻车驾东游
龙旆丛丛下剑门,还将瑞气入中原。鳌头一荡山虽没,乌足重安日不昏。晋客已知周礼在,秦人仍喜汉官存。自怜闲坐渔矶石,万级云台落梦魂。
薛舍人见徵恩赐香并二十八字同寄
往岁知君侍武皇,今来何用紫罗囊。都缘有意重熏裛,更洒江毫上玉堂。
海上秋怀
辞无珪组隐无才,门向潮头过处开。几度黄昏逢罔象, 有时红旭见蓬莱。碛连荒戍频频火,天绝纤云往往雷。 昨夜秋风已摇落,那堪更上望乡台。
咏柳
自与莺为地,不教花作媒。细应和雨断,轻秪爱风裁。好拂锦步障,莫遮铜雀台。灞陵千万树,日暮别离回。
岐下闻杜鹃
化去蛮乡北,飞来渭水西。为多亡国恨,不忍故山啼。怨已惊秦凤,灵应识汉鸡。数声烟漠漠,余思草萋萋。楼迥波无际,林昏日又低。如何不肠断,家近五云溪。
途中
一棹归何处,苍茫落照昏。无人应失路,有树始知春。湖岸春耕废,江城战鼓喧。儒冠解相误,学剑尽乘轩。
浏览全部 325 首
溪村即事二首 其一
村村绿树起青烟,隔岸行人叫渡船。昨夜不知何处雨,水推枯叶出溪边。
台城路 春草,和玉林、咏雩
平芜一带寒烟抹。啼螀怕闻凄咽。燕子归来,芹泥依旧,何处六朝宫阙。斜阳似血。剩几寸残山,烧痕明灭。旧日王孙,青青两鬓渐成雪。清明又过几日。更黄昏细雨,教人愁杀。金粟堆边,玉钩斜畔,怎自年年不绝。归心欲折。便绿到天涯,倍添凄切。南浦萋萋,只供人赋别。
潘丞相旧宅
绿树垂枝荫四邻,春风还似旧时春。年年燕是雕梁主,处处花随落月尘。七贵竟为长逝客,五侯寻作不归人。秋槐影薄蝉声尽,休谓龙门待化鳞。
杜鹃
杜宇竟何冤,年年叫蜀门。至今衔积恨,终古吊残魂。芳草迷肠结,红花染血痕。山川尽春色,呜咽复谁论。
偶成
繁华梦逝足荒唐,万岁山呼举国狂。往事惊心余血泪,如何又唱寿无疆。
晓枕
春来何事客江城,攲枕怀人意屡惊。遥夜欲明风雨止,老人无睡鼓钟清。苦难辞酒真成病,强欲酬诗曲徇情。竹密花浓归去好,万山深处听莺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