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创作背景]祥兴元年(1278)文天祥被俘,次年被押赴元都燕京(今北京)。这首诗就写于此次押解途经金陵(今江苏南京)时。在此之前,为挽救摇摇欲坠的赵宋王朝,诗人曾积极募集将士,组织抗战。谁曾料,如今竟成了阶下囚!壮志未酬,而故国江山已经沦亡,诗人心中怎能不感慨万千?于是诗中便充满了黍离之悲,亡国之痛,爱国之情,报国之心。
[内容评析]一片惨淡的夕阳斜照着长满衰草的离宫,而自己也像那天边漂浮的孤云,不知归宿在哪里。面对南宋朝廷如夕阳般的沉沦,诗人不禁仰天长叹,发出了「山河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作者用依然如故的青山绿水反衬经战争摧残后城垣的颓坏、人民的离散死亡,感慨极深。接着,他又以「满地芦花」和「旧家燕子」表达了家国沧桑之感。自己同秋天的芦花一样随风飘零,一片浩劫之后,旧家燕子将飞往何处呢?诗的最后两句,化用了《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的语义和望帝死后化杜鹃的神话,表示现在我虽被迫离开故乡,绝无生还的希望,但即使死了,我也要化成啼血的杜鹃,飞回江南。诗人这种心志,可谓哀苦之至,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坚定不渝的民族气节,同他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样,更是感动了后世许多人。
文天祥在宋亡后写的诗,悲壮慷慨,气贯长虹,这首诗是代表作之一。此诗触景生情,景中寓情,巧妙地化用典故,将自己的亲身感受,金陵的历代兴亡,前人的咏叹等交织在一起,抒发了自己深沉而复杂的内心情感,外柔内刚,沉挚悲壮,柔惋含蓄但又淋漓尽致。这种以鲜血和生命写出来的诗篇,值得珍视。
贫女吟四首 其四
巧梳手欲冰,小颦为寒怯。有时衿肘露,颇与雪争洁。
第一百八十三
名贤慎出处(自施州归),志士怀感伤(赠李四丈)。犹残数行泪(登牛头山),引古惜兴亡(壮游)。
鲁港
方夸金坞筑,岂料玉床摇。国体真三代,江流旧六朝。鞭投能几日,瓦解不崇朝。千古燕山恨,西风捲怒潮。
哭母大祥
前年惠州哭母敛,去年邳州哭母期。今年飘泊在何处,燕山狱里菊花时。哀哀黄花如昨日,两度星周俄箭疾。人间送死一大事,生儿富贵不得力。祇今谁人守坟墓,零落瘴乡一堆土。大儿狼狈勿复道,下有二儿并二女。一儿一女亦在燕,佛庐设供捐金钱。一儿一女家下祭,病脱麻衣日晏眠。夜来好梦归故国,忽然海上见颜色。一声鸡叫泪满床,化为清血衣裳湿。当年嫠纬意谓何,亲曾抚我夜枕戈。古来全忠不全孝,世事至此甘滂沱。夫人开国分齐魏,生荣死哀送天地。悠悠国破与家亡,平生无憾惟此事。二郎已作门户谋,江南葬母麦满舟。不知何日归兄骨,狐死犹应正首丘。
山中感兴三首 其二
山中有流水,霜降石自出。骤雨东南来,消长不终日。故人书问至,为言北风急。山深人不知,塞马谁得失。挑灯看古史,感泪纵横发。幸生圣明时,渔樵以自适。
挽湖 守吴西林 其一
凛凛千军笔,堂堂一面威。荆流春浪涌,峡树莫云飞。素壁琴犹在,中桥鹤不归。剑亭遗迹古,丰石照山辉。
浏览全部 987 首
答柴主簿二首 其二
閒采秋荷自制衣,相逢旧雨语依依。学穷科斗心空老,梦跨蟾蜍肉不飞。几唤江帆和雁渡,长歌岩户见云归。何须化鹤千年后,城郭人民半已非。
陌上花
江南三月芳菲菲,杂花生树莺乱飞。美人一去几斜晖,城郭空在人民非。山河满目草离离,留得歌声落翠微,犹自叮咛缓缓归。
杂咏 其二
绝顶春山树木稀,前村缥缈暮云飞。江山举目还依旧,曾柰人民半已非。
出门寄家
出门日日念归期,恐过归期未得归。画角数声来别浦,孤帆一点背斜晖。行逢山树秋前落,坐见江云水上飞。尽是南人好风景,客心惊此却依依。
鹧鸪天 别意 其一
隔座云衣事已非。烟痕流送柳霏微。江声孤馆华年梦,何处人生有路归。花惜别,燕啼飞。明珠瑟瑟佩垂垂。凉宵却揽芙蓉正,苦拾秋魂月一眉。
游天王寺用修撰王时彦韵
古寺寻幽竟夕晖,败垣芳草路依微。鸟啼空院僧何在,树老閒庭鹤自归。静对方池移石坐,高临孤塔看云飞。平生自信心无著,不是衰年始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