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注释】: 即事二首是两首写夏天景物的诗。第一首写夏日已深,不从温度升高方面形容,却从母燕已经孵出雏燕,而且还能告诉皱燕,夏日已深,虽有绿槐,但井未能布满中庭使其感到阴凉种种涉想着笔,则物候自见。接下去,又是一转,不写夏日,却写夏雨,不写雨后之凉,却写无人察觉的芭蕉之长。这一在动中见静的写法,也在读者意料之外。再者,三四两句,若写成散文,便是:一雨之后,芭蕉展尽数尺之心,而无人见到。同样,下一首的三四句则应写成:钩帘卧看,百顷风烟之上,有青云载雨飘过。我国古代诗歌,特别是今体律绝,具有严格的韵律,当语法与韵律发生矛盾无法统一的时候,诗人一般是还就韵律而不顾语法的。 第二首写转晴之后,雨意尚未全消。在一片茫茫水域之上,细则见双鹭这样地飞,大则见清彼那样地涨。而这些景物虽有巨细之殊,却都是从上向下所见,而由下朝上一看,则在广阔无际水天相接的空间中,正驶过雨云,可见雨是随时可以再下的。以卧游之人与载雨之云对照,物态动而人心静,这也就是俗语所说“心静自然凉”。再者,今体诗通常以两个字构成一个音节单位。一句五言诗便由两个半音节组成,一句七言诗便由三个半音节组成。那半个音节通常放在句尾或五言的第三个字,七言的第五个字。但偶尔也有例外,如此诗的一二句,便要读作“双鹭——能——忙翻——白雪,平畴——许——远涨——清波”,而不能读成“双鹭——能忙——翻白——雪,平畴——许还——涨清——波”。这和上首三四句一样,都有些特殊。读者应加注意。
题余氏幽光亭二首 其二
自夺幽人去,江山胜气无。秖今埋宿草,谁复奠生刍。满世儒冠宠,他年史笔诛。未应丘壑底,遗恨失金朱。
戏题寂庵
是心长不起,宴坐一团蒲。安得龙眠手,添成憩寂图。
题至乐堂
倚空危榭压城楼,千里风烟摄寸眸。二华忽从天外落,三河直入坐中流。何人解得为邦乐,有客难甘去国愁。投老复来江汉外,此生归计日悠悠。
石舟叹
匆匆负锸鹅鹜喧,闪闪蹴车雷电翻。一城骚动急星火,官渠底用农时穿。海神有意驱巨石,风伯不肯停阴云。坐令榷水甚于酒,盗者以乏军兴论。峨峨之山载大艑,所过郡邑千官奔。绣衣持斧坐堤上,百渎倒尽生龟文。民间四月种不入,敢惜数斗春泥浑。君王神圣古无有,谈笑坐可回乾坤。何妨謦欬九天上,叱散黄帽还嵌根。嗟哉食肉胡不告,勿谓石也安能言。
次韵过顾子美话旧因游惠山
放船出郭溪浑浑,乘潮夜到吾家门。潮头细卷落花雨,湿橹不惊春梦魂。君家难忘复易识,依然井径当丘樊。向来恶子下窥处,绕屋但见清阴繁。飘零怀抱少倾倒,一见故人如故园。嗟予何因得之子,旧事请自钟陵论。钟陵当日盛游集,往往前辈风流存。啸歌虽容阮籍逸,人物不数王融谖。我时三十君始壮,矫矫两鹤俱乘轩。大儿洪徐小儿向,此外余子何劳吞。龙沙买酒醉秋月,倒床但听长江奔。秖今相去能几日,世事反复那胜言。一官得谪大如屋,五年乞米供朝昏。颇疑造物乃知我,欲使晚节穷弥敦。君看静躁不同者,王孙顾肯还为猿。饮酣起步青松根,共瞻佛宇诸峰尊。席边正喜泉漱壑,风外已复乌啼村。个中好著我辈人,寄与石上留洼樽。
蚕妇行
树头恰恰晴鸠喜,上巳人家扫蚕蚁。纸窗茅屋春雨寒,买炭添炉中夜起。平明采叶晞露痕,随刀翠缕如丝匀。三眠欲食春已老,旋炊新麦祀蚕神。咽明足紧解丝簇,犹向前溪问茅卜。东邻西里想殷勤,借问今年几分熟。缲车轧轧桑阴凉,主家人立鸿雁行。丝成不得半缕著,一生麻纻随风霜。
浏览全部 34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