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海后十首

七言律诗

曾闻兵革话承平,几见承平话战争?鹤尽羽书风尽檄,儿谈海国婢谈兵。

梦中疏草苍生泪,诗里莺花稗史情。官匪拾遗休学社,徒惊绛灌汉公卿。

评析

《寰海后十首》作于1842年前后,其重心主要是对战争的总结和反思。

[内容评析]诗的前四句描绘了社会上对战争的普遍惊惧心理。人们在战争中总是渴望安宁,谁又见过「承平」之际大肆谈论战争的呢?首联敏锐捕捉了「兵革」之际「话承平」和「承平」之中「话战争」这正常和反常的两种现象,并用「曾闻」、「几见」的怪讶语气,著力突出了后者的异常。颌联「鹤尽羽书风尽檄,儿谈海国婢谈兵」将「几见承平话战争」的现象作了进一步的展开。作者巧妙地用了东晋淝水之战「风声鹤唳」的典故,一方面描绘出「话战争」的内容──人们普遍地惊惧,以为军情紧急,大祸将至;另一方面,又暗示出朝廷的惊慌失措,草木皆兵,稍有风吹草动,就发军书徵兵,以致人心惶惶,甚至连儿童、使女都纷纷谈论著同敌国用兵打仗的话题。这四句虽只写了现象,但深刻的意蕴却不言而喻;所谓的「承平」是朝廷用丧权辱国的「条约」换取的暂时缓解,并不能换来真正的和平,反而使侵略者更加变本加厉,虎视眈眈。之所以有「话战争」的异象,乃是「承平」原不存在!
诗的后四句转向自身。作者在睡梦里都在起草奏章,反映人民的痛苦;他的诗作,纵然写到花草莺燕,也不是为了吟弄风月,而是欲起野史之作用,记载民间的风俗人情,表现黎民百姓的遭际和愿望。这两句写得极诚挚沉痛,恳切动人。末联「官匪拾遗休学杜,徒惊绛灌汉公卿」,作者发出了愤激之辞;自己既然连杜甫左拾遗那样的官职都没有,又何必去学杜甫的忧国忧民,为朝廷补缺纠失呢?那反而会徒自惊动像汉代周勃、灌婴那样的朝中大臣,使自己遭到贾谊一样的疑忌和打击。这激愤的反语,道出了有识之士的普遍悲哀,因而具有深广的内涵。
比起魏源典故澜翻的其他作品来,这首诗可谓明白如话。前四句以现象写本质,以具体写抽象,耐人寻味;后四句引向自身的抒情,沉挚与愤切相交织,乃是一代爱国志士心音的剖白。全诗充盈著崇高正义之内美的人格力量,格外动人心魄。

[难词注释]?羽书:紧急的军事文书。檄:古代官府用以徵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疏草:起草奏章。?稗史:野史。?匪:非。拾遗:唐代谏官名。杜:指杜甫,曾任左拾遗。?绛灌:汉代绛侯周勃和杰阴侯灌婴,贾谊因上疏遭到两人的猜忌打击。这里代指朝中大臣。

魏源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