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注释】: 万岁通天二年(697),武后派建安郡王武攸宜北征契丹,陈子昂随军参谋。武攸宜出身亲贵,全然不晓军事。陈子昂屡献奇计,不被理睬,剀切陈词,反遭贬斥,徒署军曹。作者有感于燕昭王招贤振兴燕国的故事,写下了这首诗歌。燕昭王,是战国时并国的君主。公元前三一二年执政 后,广招贤士,使原来国势衰败的并国逐渐强大起来,并且打败的当进的强国-齐国。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碣石馆,即碣石宫。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亲师事之。“黄金台”也是燕昭王所筑。昭王置金于台上,在此延请天下奇士。未几,召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昭王亲为推毂,国势骤盛。以后,乐毅麾军伐齐,连克齐城七十余座,使齐几乎灭亡。 诗人写两处古迹,集中地表现了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主风度。从“登”和“望”两个动作中,可知诗人对古人何等向往!当然,这里并不是单纯地发思古之幽情,诗人如此强烈地推崇古人,是因为深深地感到现今世路的坎坷,其中有着深沉的自我感慨。 次二句:“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抒发了世事沧桑的感喟。诗人遥望黄金台,只见直人太不平的丘陵上长满了乔木,当年置金的台已不见,燕昭王到哪里去了呢?这表面上全是实景描写,但却寄托着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为什么乐毅事魏,未见奇功,在燕国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业绩呢 ?道理很简单,是因为燕昭王知人善任。因此,这两句明谓不见“昭王”,实是诗人以乐毅自比而发的这牢骚,也是感慨自己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作品虽为武攸宜“轻无将略”而发,但诗中却将其置于不悄一顾的地位,从而显示了诗人的豪气雄风。作品最后以吊古伤今作结:“霸 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诗人作此诗的前一年,契丹攻陷营州,并威胁檀州诸郡,而朝廷派来征战的将领却昏庸,这怎么不叫人为国运而担忧?因而诗人只好感慨“霸图”难再,国事日非了。同时,面对危局,诗人的安邦经世之策又不被纳用,反遭武攸宜的压抑,更使人感到前路茫茫。 “已能”二字,感慨至深。这“驱马复归来”,表面是写览古归营,实际上也暗示了归隐之意。神功元年(697),唐结束了对契丹的战争,此后不久,诗人也就解官归里了。 这篇览古之诗,一无藻饰词语,颇富英豪被抑之气,读来令人喟然生慨。杜甫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胡应麟《诗薮》说:“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陈子昂的这类诗歌,有“独开古雅”之功,有“始高蹈”的特殊地位。
于长史山池三日曲水宴
摘兰藉芳月( 一作日 )。 祓宴坐回汀。 泛滟清流满。 葳蕤白芷生。 金弦挥赵瑟。 玉指弄秦筝。 岩榭风光媚。 郊园春树平。 烟花飞御道。 罗绮照昆明。 日落红尘合。 车马乱纵横。 合州津口别舍弟至东阳峡步趁不及眷然有忆作以示之 江潭共为客。 洲浦独迷津。 思积芳庭树。 心断白眉人。 同衾成楚越。 别岛类胡秦。 林岸随天转。 云峰逐望新。 遥遥终不见。 默默坐含颦。 念别疑三月。 经游未一旬。 孤舟多逸兴。 谁共尔为邻。
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二 其九
圣人秘元命,惧世乱其真。如何嵩公辈,诙(一作谈)谲误时人。先天诚为美,阶乱祸谁因。长城备胡寇,嬴祸发其亲。赤精既迷汉,子年何救秦。去去桃李花,多言死如麻。
落第西还别魏四懔
转蓬方不定,落羽自惊弦。山水一为别,欢娱复几年。离亭暗风雨,征路入云烟。还因北山径,归守东陂田。
赠别冀侍御崔司议
有道君匡国。 无闷( 一作机 )余在林。 白云峨眉( 一作岷峨 )上。 岁晚来相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 其七 郭隗(末缺)
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
晦日重宴高氏林亭
公子好追随,爱客不知疲。象筵开玉馔,翠羽饰金卮。此时高宴所,讵减习家池。
浏览全部 150 首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之二 燕昭王
南登碣石阪。 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 昭王安在哉。 霸图怅已矣。 驱马复归来。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 轩辕台 其二 燕昭王
南登碣石坂,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冬日都下杂兴诗十六首(选五) 其三
驱马金台下,惊风荡古愁。燕昭今已矣,易水日悠悠。霸业关山影,边心草木秋。危冠竦长剑,岁暮此淹留。
白纻四时词四首 其三
西堂雨霜胡雁来,中天皎月璚云开。纤歌遏云夜徘徊,美人击筑秋风哀。华阳碣石俱蒿莱,荆卿渐离安在哉,我醉欲上黄金台。
黄金台歌
士为知己用,岂为黄金来。隗也自荐吾不取,嗣王况复多疑猜。黄金台,高崔嵬,毕竟豁达非庸才。隗也一言动人主,七十二城烟尘开。吁嗟昭王安在哉,驽马骄鸣骏马哀。渥洼之产不复至,天闲仗马称良材。细刍凿粟供饱食,金羁玉勒生光辉。伏枥老骥瘦且死,骨朽不识黄金台。黄金台,高崔嵬,夕阳凭吊迷蒿莱。
咏志二十首 其一十
昔余客幽燕,步上黄金台。骏骨日以轻,昭王安在哉。乐生功未奏,荆卿为祸媒。风吹易水波,萧萧有余哀。谁知百代后,东阁凌天开。岂令蹇谔士,零落同蒿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