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七言律诗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评析

《韦孟全集》:

“一雁初晴”语,入画。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郭云:景与兴会,绝似盛唐,只“孤村”自露本色。

《唐诗广选》:

饶有幽致(“寒树依微”二句下)。造意辛苦,写景入微,然亦不做作(“孤村几岁”二句下)。

《唐诗训解》:

潇洒不乏法度。

《唐风定》:

韦诗别有一种至处,真色外色、味外味也。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读一、二,如读《水经注》相似,便将自洛入河一路心眼都写出来。又如读《庄子》外篇《秋水》相似,便将出于涯涘,乃知尔丑向不至于子之门,实见笑于大方之家一段惭愧快活,都写出来也。三、四“寒树”、“远天”、“夕阳”、“乱流”,言山豁河通后,有如许眼界也(前四句下)。 五、六正双写末句“不系”之“心”也。“伊岸”、“孤村”,为时已久,“朔风”、“一雁”,现见初下,然而今日扁舟适来相遇,我直以为村亦不故,雁亦不新。何则?若言村故,则我今寓目,本自斩新;若言雁新,则顷刻舟移,又成故迹,此真将何所系心于其间也乎(后四句下)。

《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一写自巩县之洛水,迤逦而来,不知几许道路,但俯而观水,水则绿也,仰而观山,山则苍也;及志其所向之路,路皆东也,一何潇洒乃尔!二忽然向南,忽然山豁,忽然河通,遂换出一极苍茫浩荡之境界来,只此二语已不是寻常笔墨。三四但见远天之外有景依微,非寒树乎?乱流之中有光明灭,非夕阳乎?此真是乍出口时光景,固不得写向后边也。五六久之而后乃遇孤村,又久之而后又见一雁,此真是岸转风回时光景,固不得写向前边也。要之皆从“扁舟不系”中,匆匆领略其一、二者,如此而亦何尝有所沾滞眷恋于其间哉!七八为报与游宦诸公,使之猛省,而却借扁舟之不系,轻轻带出“心”字,立言之妙,一至于此。

《唐律偶评》:

直叙由巩洛入河,非常笔力。

《唐诗成法》:

起亦高亮,三四写景颇称;五六又写景,皆成呆句。若将五六写情,则与下“与心同”三字相应矣,然外貌可观。

《唐诗别裁》:

“寒树”句,画本;“夕阳”句,画亦难到。“鹭鸶飞破夕阳烟”、“水面回风聚落花”、“芰荷翻雨泼鸳鸯”,同是名句,然皆作意求工,少天然之致矣。山水云霞,皆成图绩,指点顾盼,自然得之,才是古人佳处。

《瀛奎律髓汇评》:

纪昀:三、四名句。归愚所谓上句画句,下句画亦画不出也。许印芳:第六句亦佳,次联与首联不粘。

《唐七律隽》:

左司古体得柴桑之胜,七律亦具萧散之致,与佻染、谚悦两种,固自有别。

《昭昧詹言》:

起叙行程破题,历历分明。中二联写景如画。五、六切地切时,其妙远似文房。收寄友,古人无不顾题、还题如是。

《小清华园诗谈》:

唐人之诗,有清和纯粹,可诵而可法者,如……韦应物之“夹水苍山路向东……”。

《唐诗鉴赏辞典》: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他在夏末离开长安赴任,经洛阳,舟行洛水到巩县入黄河东下。这诗便是由洛水入黄河之际的即景抒怀之作,寄给他从前任洛阳县丞时的僚友。

诗人顺洛水向东北航行,两岸青山不绝,渐渐地,东南方向的高山深谷多了起来,而船却已在不知不觉中驶入黄河了。于是诗人纵目四望黄河景物。这是秋天的傍晚,滚滚黄河与天相连,天边隐约可见稀疏的树木在寒气中枯落。夕阳映照在汹涌的河水中,忽亮忽暗地闪烁不定。那种清廓的景象,使他想起了几年前在伊水边看到的那个孤零零的村落,自经安史之乱,残破萧条已甚。往事不堪回首,而眼前雨霁晴展,北风劲吹,只见空中有一只孤雁向南飞去。此刻,诗人的心情如何?他告诉洛阳的僚友们说,他的心情就象《庄子·列御寇》中说的那样:“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他觉得自己既非能干的巧者,也不是聪明的智者,而是一个无所求的无能者,无所作为,无可忧虑,就象这大河上的船,随波逐流,听任自然,奉命到滁州做官而已。显然,这是感伤语,苦涩情。他的僚友们会理解他的无奈的忧伤,不言的衷曲。

唐德宗从建中元年即位以来,朝政每况愈下,内外交困,国库空虚,赋税滥征,军阀割据,民不聊生。韦应物了解这一切,为之深深忧虑,然而无能为力。此次虽获一州之任,亦是荣升之遇,有可作为之机,但他懂得前途充满矛盾和困难。因此只能徒具巧者之才,空怀智者之忧,而自认无能,无奈而无求。也许他的洛阳僚友曾给他以期望和鼓励,增添了他的激动和不安,所以他在离别洛阳之后,心情一直不平静,而这黄河秋天傍晚的景象更引起他深深的感触,使他无限伤慨地写下这首诗寄给朋友们。

这诗写景物有情思,有寄托,重在兴会标举,传神写意。洛水途中,诗人仿佛在赏景,实则心不在焉,沉于思虑。黄河的开阔景象,似乎惊觉了诗人,使他豁然开通,眺望起来。然而他看到的景象,却使他更为无奈而忧伤。遥望前景,萧瑟渺茫:昔日伊水孤村,显示出人民经历过多么深重的灾难;朔风一雁,恰似诗人只身东下赴任,知时而奋飞,济世于无望。于是他想起了朋友们的鼓励和期望,感到悲慨而疚愧,觉得自己终究是个无所求的无能者,济世之情,奋斗之志,都难以实现。这就是本诗的景中情,画外意。

(倪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