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竹坡诗话》:(余)又尝独行山谷间,占木夹道交阴,惟闻子规相应木间,乃知“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之为佳句也。
《对床夜语》:老杜诗:“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以“终日”对“两边”……句意适然,不觉为偏橘,然终非法也。柳下惠则可,吾则不可。
《诗薮》:“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卢仝、马异之浑成。
《杜臆》:“见”字连下,盖两句作一句也,杜诗多有此法。不然,则“眇眇春风见”不可解矣。一云:子规非杜鹃,乃叫“不如归去”者,是也。此于客愁更切。
《杜诗解》:看他前解一、二、三句,都不是子规,至第四句,方轻点;后解五、六、七句,又都不是子规,至第八句,方轻写。一首诗便只如二句而已。我从未睹如是妙笔。“故”字、“傍”字、“低”字妙。不知为是子规真有是事,抑并无是事?然据客愁耳边,则已真有其事也。道树云:“那听此”妙,便如仰诉子规,求其曲谅;“故傍人”妙,便如明知客愁,越来相聒。写小鸟动成情理,先生每每如此。
《义门读书记》:后山云:此等语盖不从笔墨径中来。其所熔裁,殆有造化也。“眇眇春风见”,含傍人;“萧萧夜色凄”,含愁听。
《杜诗详注》:申涵光曰:“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爽豁如弹丸脱手,此太白隽语也。
《读杜心解》:绝无艰涩之态,杜律之最爽隽者。
《杜诗镜铨》:张云:真景老笔,写蜀中如画。
解闷十二首 其七
陶冶性灵在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孰(一作熟)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
题衡山县文宣王庙新学堂呈陆宰
旄头彗紫微,无复俎豆事。金甲相排荡,青衿一憔悴。呜呼已十年,儒服弊于地。征夫不遑息,学者沦素志。我行洞庭野,歘得文翁肆。侁侁胄子行,若舞风雩至。周室宜中兴,孔门未应弃。是以资雅才,涣然立新意。衡山虽小邑,首唱恢大义。因见县尹心,根源旧宫閟。讲堂非曩构,大屋加涂塈。下可容百人,墙隅亦深邃。何必三千徒,始压戎马气。林木在庭户,密干叠苍翠。有井朱夏时,辘轳冻阶戺(音士)。耳闻读书声,杀伐灾髣髴。故国延归望,衰颜减愁思。南纪改波澜,西河共风味。采诗倦跋涉,载笔尚可记。高歌激宇宙,凡百慎失坠。
短歌行赠王郎司直
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且脱佩剑休裴回,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
宴忠州使君侄宅
出守吾家侄,殊方此日欢。自须游阮巷,不是怕湖滩。乐助长歌逸,杯(一作林)饶旅思宽。昔曾如意舞,牵率强为看。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送贾阁老出汝州
西掖梧桐树,空留一院阴。艰难归故里,去住损春心。宫殿青门隔,云山紫逻深。人生五马贵,莫受二毛侵。
浏览全部 1586 首
次韵关子东湖上杂书 四绝 清照庵 其四 子规
两边山木子规啼,不管还乡客梦稀。应为老翁推不去,故将好语劝人归。
泰州道中却寄东京故人
风紧雨凄凄,川回岸渐低。吴州林外近,隋苑雾中迷。聚散纷如此,悲欢岂易齐。料君残酒醒,还听子规啼。
晚秋
飒飒晨飙凛,萧萧暝色凄。拒霜城上下,衰柳岸东西。老去慵青简,忧来俯碧溪。饥乌谁教汝,故作傍人啼。
山中夜宿
雨歇林光黑,山深夜色凄。哀伥穿径过,怪鸟瞰镫啼。贫女寒机急,愁吟独客低。老衰眼较少,复此感羁栖。
题梓州牛头寺
一出西城第二桥,两边山木晚萧萧。井花净洗行人耳,留听溪声入夜潮。
秭归二首选一屈原故里
斯人不可见,空留遗世情。那堪江上坐,苦听子规声。峡逼天如晦,林高冷带晴。归魂招未得,万里夜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