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

七言绝句
题注:一作寒食日即事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一作一夜)汉宫传蜡烛,轻(一作青)烟散入五侯家。

评析

《本事诗》:

韩已迟暮,……邑邑殊不得意,多辞疾在家。唯末职韦巡官者,亦知名士,与韩独善。一日,夜将半,韦叩门急,韩出见之,贺曰:“员外除驾部郎中,知制诰。”韩大愕然,曰:“必无此事,定误矣。”韦就座,曰:“留邸状报制诰阙人,中书两进名,御笔不点出。又请之,且求圣旨所与。德宗批曰:‘与韩翃’。时有与翃同姓名者为江淮刺史。又具二人同进,御笔复批曰:‘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泖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又批曰:‘与此韩栩’”韦又贺曰:“此非员外诗耶?”韩曰:“是也”。是知不误也。

《批点唐音》:

大家语。

《批点唐诗正声》:

禁体不事雕琢语,富贵闲雅自见。

《载酒园诗话又编》:

君平以《寒食》诗得名,宋亡而天下不复禁烟,今人不知钻燧,又不深习唐事,因不解此诗立言之妙。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二语,犹只淡写。至“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上句言新火,下句言赐火也。此诗作于天宝中,其时扬氏擅宠,国忠、铦与秦、虢、韩三姨号为五家,豪贵荣盛,莫之能比,故借汉王氏五侯喻之。即赐火一事,而恩泽先沾于戚畹,非他人可望,其余锡予之滥,又不待言矣。寓意远,托兴微,真得风人之遗。

《围炉诗话》:

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者也。

《唐诗别裁》:

“五侯”或指王氏五侯,或指宦官灭梁冀之五侯,总之先及贵近家也。

《唐诗笺注》:

首句逗出寒食,次句以“御柳斜”三字引线,下“汉宫传蜡烛”便不突。“散入五侯家”,谓近幸者先得之,有托讽意。

《而庵说唐诗》:

“不飞花”,“飞”字窥作者之意,初欲用“开”字,“开”字不妙,故用“飞”字;“开”字呆,“飞”字灵,与下句“风”字有情。“东”字与“春”字有情,“柳”字与“花”字有情,“御”字与“宫”字有情,“斜”字与“飞”字有情,“蜡烛”字与“日暮”字有情,“烟”字与“风”字有情,“青”字与“柳”字有情,“五侯”字与“汉”字有情,“散”字与“传”字有情,“寒食”二字又装叠得妙。其用心细密,如一匹蜀锦,无一丝跳梭,真正能手。

《网师园唐诗笺》:

不用禁火而用赐火,烘托入妙(末二句下)。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气骨高妙不待言,用“五侯”寓讽更微。

《大历诗略》:

气象词调,居然江宁、嘉州。

《读雪山房杂著》:

韩君平“春城何处不飞花”,只说侯家富贵,而对面之寥落可知,与少伯“昨夜风开露井桃”一例,所谓怨而不怒也。

《诗境浅说续编》:

二十八字中,想见五剧春浓,八荒无事,宫廷之闲暇,贵族之沾恩,皆在诗境之内。以轻丽之笔,写出承平景象,宜其一时传诵也。

《唐诗鉴赏辞典》:

1、寒食:每年冬至以后的一百零五天,大概是清明节的前两天为寒食节。据左传所载,晋文公火烧森林求介之推,没想到他却抱着大树活活被烧死,晋国人为了悼念他,每年的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2、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3、传蜡烛:虽然寒食节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赐可以点蜡烛。
4、五侯:后汉桓帝在一天之中封了五个得宠的宦官为侯,世称五侯。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此诗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两字有阴平阳平的音调变化,谐和悦耳。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见了。与第一句一样,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一个镜头。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同时也关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赐近臣”的意思。

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日暮”两句正是写这种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画面。写赐火用一“传”字,不但状出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轻烟散入”四字,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告诉着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那得得的马蹄,恍如身历其境。同时,自然而然会给人产生一种联想,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首先,风光无处不同,家家禁火而汉宫传烛独异,这本身已包含着特权的意味。进而,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则是“五侯”之家。它使人联想到中唐以后宦官专权的政治弊端。中唐以来,宦官专擅朝政,政治日趋腐败,有如汉末之世。诗中以“汉”代唐,显然暗寓讽谕之情。无怪乎吴乔说:“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也。”(《围炉诗话》)

据孟棨《本事诗》,唐德宗曾十分赏识韩翃此诗,为此特赐多年失意的诗人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德宗特御笔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成为一时流传的佳话。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此诗虽然止于描绘,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

(周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