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

七言律诗
题注:题下一有作字。时为御史监察塞上作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山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评析

《笺注唐诗》:

先生诗温厚和平之气溢于言表,而其神俊逸,其势矫健,少陵而外,罕有为之匹者。

《全唐诗说》:

“居延城外猎天骄”一首佳甚,非两“马”字犯,当足压卷。

《批选唐诗》:

不著事理意趣,而声韵宏伟,正是近体。

《诗薮》:

“居延城外”甚有古意,与“卢家少妇”同,而音节太促,语句伤直,非沈之比也。

《唐诗镜》:

三四妙得景色,极其雄浑,而不见雄浑之迹。诗至雄浑而不肥,清瘦而不削,斯为至矣。

《汇编唐诗十集》:

仲言云:王元美欲取此为盛唐第一,恨其叠二“马”字,余复恨其连连失粘,然骨力雄浑,不失为开、天名作。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敬曰:起劲而浑,次平而壮,三典而工,结讽而厚。周启琦曰:仲眉吐婉,转蕴生风,即渴虹下饮玉池,不过是也。

《唐风定》:

唐人关塞、宫河罕有入七言律者,右丞此篇,千秋绝调,文房《上阳》次之。

《唐诗评选》:

自然缜密之作,含意无尽,端自《三百篇》来,次亦不失《十九首》,不可以两押“马”字病之。意写张泉边事,吟之不觉。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看他起笔“居延城外”闪字,三四“暮”字、“时”字、“秋”字”、“好”字,却似一道紧急边报然。

《五七言今体诗钞》:

右丞尝为御史,使塞上,正其中年才气极盛之时。此作声出金石,有麾斥八极之概矣。

《唐七律选》:

二“马”字偶不检,无碍高句,似成语椎炼而无斧煅之迹。

《唐贤三昧集笺注》:

气体甚好,然却不是声从屋瓦上震者,此雅笔俗笔之分,精气粗气之别,辨之。虚字多用固不可,亦不能全不用。斟酌得宜,是在善学。唐人以音节为主,故不拘平仄,第七句用三叠名法,倍见挥斥,此秘旨也。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评:三四峭健,纯用生笔,作使繁结亦作意,错落矫秀。

《唐诗别裁》:

上言疆埸有警,下言命将出师。一结得“彤弓弨兮受言藏”之意。

《昭昧詹言》:

此是古今第一绝唱,只是声调响入云宵。

《唐宋诗举要》:

方曰:前四句目验天骄之盛,后四句侈陈中国之武,写得兴高采烈,如火如锦,乃称题。收赐有功,得体。浑颢流转,一气喷薄。而自然有首尾起结章法,其气若江海之浮天。

《唐诗鉴赏辞典》:

开元二十五年(737)三月,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出塞宣慰,这诗就写在此时。
前四句写边境纷扰、战火将起的形势。“天骄”原为匈奴自称,这里借称唐朝的吐蕃。“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写居延关外长满白草的广阔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猎火,吐蕃正在这里进行打猎活动,这是紧张局势的一个信号。写打猎声势之盛,正是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这两句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高适《燕歌行》“单于猎火照狼山”之句,古诗中常常以“猎火”来暗指战火。“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进一步描写吐蕃的猎手们在暮云低垂,空旷无边的沙漠上驱马驰骋,在秋天草枯,动物没有遮蔽之处的平原上射猎。这一联象两幅生动传神、极具典型意义的塞上风俗画,写出吐番健儿那种盘马弯弓、勇猛强悍的样子,粗豪雄放;也暗示边情的紧急,为诗的下半部分作了铺垫。
前四句刻画形象,有声有色,是实写;后四句便采用虚写,写唐军针对这种紧张形势而进行军事部署。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这两句,对仗精工,很有气势。“护羌校尉”和“破虏将军”都是汉代武官名,这里借指唐军将士。“障”是障堡,边塞上的防御工事。登障堡,渡辽河,都不是实指,而是泛写,前者着重说防御,后者主要讲出击,一个“朝”字和一个“夜”字,突出军情的紧迫,进军的神速,表现了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雷厉风行的作风。此联对军事行动本身没有作具体的描写,而只是选取具有曲型意义的事物,作概括而又形象的叙说,就把唐军紧张调动,英勇作战,并取得胜利的情景写出来了,收到了词约义丰的艺术效果。“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汉家”借指唐朝,“霍嫖姚”即汉代曾作过嫖姚校尉的霍去病,借谓崔希逸。这两句是说,朝廷将把镶玉柄的剑,以角装饰的弓和戴着珠勒口的骏马,赐给得胜的边帅崔希逸。在诗尾才点出赏功慰军的题旨,收结颇为得体。这诗写得很有特色,它反映当前的战斗情况,用两相对比的写法,先写吐蕃的强悍,气势咄咄逼人,造成心理上的紧张;再写唐军雍容镇静,应付裕如,有攻有守,以一种压倒对方的凌厉气势夺取最后的胜利。越是渲染对方气焰之盛,越能衬托唐军的英勇和胜利的来之不易,最后写劳军,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只须轻轻点染,诗旨全出。清代方东树曾评论此诗说:“前四句目验天骄之盛,后四句侈陈中国之武,写得兴高采烈,如火如锦,乃称题。收赐有功得体。浑颢流转,一气喷薄,而自然有首尾起结章法,其气若江海之浮天。”(《唐宋诗举要》引)这段评论是中肯的。
(吴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