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唐诗鉴赏辞典》:“洛桥”,一作“上洛桥”,即天津桥,在唐代河南府河南县(今河南洛阳市)。当大唐盛世,阳春时节,这里是贵达士女云集游春的繁华胜地。但在安、史乱后,已无往日盛况。河南县还有一处名园遗址,即西晋门阀豪富石崇的别庐金谷园,在洛桥北望,约略可见。诗人春日独上洛阳桥,北望金谷园,即景咏怀,以寄感慨。
它先写目中景。眺望金谷园遗址,只见柳条在春风中摆动,婀娜多姿,仿佛一群苗条的伎女在翩翩起舞,一派春色繁荣的好风景。然后写心中情。面对这一派好景,今日只有诗人孤零零地站在往昔繁华的洛阳桥上,觉得分外冷落,不胜感慨系之。
显然,诗的主题思想是抒发好景不常、繁华消歇的历史盛衰的感慨,新意无多。它的妙处在于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所造成的独特意境和情调。以金谷园引出洛阳桥,用消失了的历史豪奢比照正在消逝的今日繁华,这样的构思是为了激 发人们对现实的关注,而不陷于历史的感慨,发人深省。用柳姿舞腰的轻快形象起兴,仿佛要引起人们对盛世欢乐的神往,却以独上洛桥的忧伤,切实引起人们对时世衰微的关切,这样的手法是含蓄深长的。换句话说,它从现实看历史,以历史照现实,从欢乐到忧伤,由轻快入深沉,巧妙地把历史的一时繁华和大自然的眼前春色溶为一体,意境浪漫而真实,情调遐远而深峻,相当典型地表现出由盛入衰的中唐时代脉搏。应当说,在中唐前期的山水诗中,它是别具一格的即兴佳作。
(倪其心)
和丘员外题湛长史旧居
昔降英王顾,屏身幽岩曲。灵波结繁笳,爽籁赴鸣玉。运转春华至,岁来山草绿。青松掩落晖,白云竟空谷。伊人抚遗叹,恻恻芳又缛。云谁敩美香,分毫寄明牧。
水亭夜坐赋得晓雾
月落寒雾起,沈思浩通川。宿禽啭木散,山泽一苍然。漠漠沙上路,沄沄洲外田。犹当依远树,断续欲穷天。
从军夜次六胡北饮马磨剑石为祝殇辞
我行空碛,见沙之磷磷,与草之幂幂。半没胡儿磨剑石,当时洗剑血成川。至今草与沙皆赤,我因扣石问以言。水流呜咽幽草根,君宁独不怪阴燐。吹火荧荧又为碧,有鸟自称蜀帝魂。南人伐竹湘山下,交根接叶满泪痕。请君先问湘江水,然我此恨乃可论。秦亡汉绝三十国,关山战死知何极。风飘雨洒水自流,此中有冤消不得。为之弹剑作哀吟,风(一作蓬)沙四起云沈沈。满营战马嘶欲尽,毕昴不见胡天阴。东征曾吊长平苦,往往睛明独风雨。年移代去感精魂,空山月暗闻鼙鼓。秦坑赵卒四十万,未若格斗伤戎虏。圣君破胡为六州,六州又尽为胡丘。韩公三城断胡路,汉甲百万屯边秋。乃分司空授朔土,拥以玉节临诸侯。汉为一雪万世雠,我今抽刀勒剑石,告尔万世为唐休。又闻招魂有美酒,为我浇酒祝东流。殇为魂兮,可以归还故乡些。沙场地无人兮,尔独不可以久留。
喜见外弟又言别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与王楚同登青龙寺上方
连冈出古寺,流睇移芳宴。鸟没汉诸陵,草平秦故殿。摇光浅深树,拂木参差燕。春心断易迷,远目伤难遍。壮日各轻年,暮年方自见。
隋宫燕
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一落已成尘。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
浏览全部 192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