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山寺

七言律诗

栗叶重重覆翠微,黄昏溪上语人稀。月明古寺客初到,风度闲门僧未归。

山果经霜多自落,水萤穿竹不停飞。中宵能得几时睡,又被钟声催著衣。

评析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敬曰:项斯得中唐逸韵,出语多淡荡可爱。周珽曰:词调秀色可食。前六句叙言山寺情景,不胜阒寂凄楚。末见宿寺,有奔走风尘不得暂闲之恨,与谢琨“秋夜长兮,虽欣长而悼速”语意同而声韵自别。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前解写山寺,言远望此山,千重栗树,初寻寺径,一带溪流,已而明月照门,则见好风自开。盖一望、二寻、三到、四入也(首四句下)。后解写宿。五写宿后所闻;六写宿后所见。夫宿后闻见如此,则是一夜通不得宿,便转出七之“能得几时”四字也。末句,劳人之劳,不亦悲哉!

《唐律偶评》:

“半”字与“黄昏”句一气;或作“古”字,全首神味索然矣。

《唐体肤诠》:

直应“客到”句,“钟声”则又切寺也(末二句下)。

《山满楼笺注唐七言律》:

此当是中途日暮投宿僧房之作。一“栗叶满山”,远而望之,意其中必有寺也。二“溪上语稀”,即而求之,几不知寺之安在也。三到门矣,且喜月色甚佳。四进寺矣。颇怪斋堂无主。五六果落霜林,萤飞竹坞,人必谓寺中有此妙境,殊不知乃是劳人转辗床褥、未尝合眼之一般滋味也。看他七八接下,一觉未足,钟声催起,可知。哀哉行役,往往而然!

《唐诗成法》:

一句写山,二句写晚。三四方点寺宿,客初到已自凄凉,僧未归凄凉更甚,加一倍法。五六从此脱下:果自落,耳中所闻;萤乱飞,目中所见。僧未归,无人共语,故闻见如此。七八从此生出,反结“宿”字。

《瀛奎律髓汇评》:

纪昀:格意不高,而语尚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