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楼曲二首 其一

七言绝句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评析

《唐诗绝句类选》:

桂天祥曰:期门羽林,骄气正合如此;娼妇对之,极为风韵。

《升庵诗话》:

此诗咏游侠恩幸,有如此之夫,有如此之妇。含讽感时,意在言表。

《唐诗直解》:

此首与下首,雍容浑含,明白简易,绝句极品。

《唐诗训解》:

影响隐然形声。

《唐诗解》:

极言娼乐之盛也,似赞而实刺焉。

《姜斋诗话》:

想知少妇遥望之情,以自矜得意,此善于取影者也。

《唐诗笺注》:

白马金鞍,少年得意,鸣筝独坐,闺阁钟情,却联以“遥见”二字,正如迦叶拈花,以尊微笑,说破便不是。

《湘绮楼论唐诗》:

“白马金鞍从武皇”云云,此即事写情景,与太白“白马骄行”篇同。被云“美人一笑褰珠箔,遥指红楼是妾家”,则不鸣筝者之娇贵也。故诗须有品,艳体尤宜名贵。

《诗式》:

首句言侍从。二句言侍从之众,三句转变,言楼头小妇鸣筝而坐,只写青楼之常情。四解码器从小妇眼中看到车马之众,飞尘入建章宫里,回应首句,两句离合尽致。是以三句为主而转变得好者也。[品]壮丽。

《诗境浅说续编》:

楼中小妇之感想,马上郎君之贵宠,皆于言外见之。

《唐诗鉴赏辞典》:

《青楼曲》第一首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两个场景:一个是白马鞍上的将军,正率领着千军万马,在长安大道上前进,渐走渐远,到后来就只见马后扬起的一线飞尘;一个是长安大道旁边的一角青楼,楼上的少妇正在弹筝,那优美的筝声并没有因楼外的热烈场景而中断,好象这一切早就在她意
料之中似的。前面的场景平静,给人以优美的感觉。这两种不同的意境,前后互相映衬,对照鲜明。

诗人是怎样把这两个不同的场景剪接在一个画面上的呢?这就是通过楼头少妇的神态,把长安大道上的壮丽场景,从她的眼神中反映出来。表面上她好象无动于衷,实际上却抑制不住内心的欣羡,于是就情不自禁地一路目送着那马上的将军和他身后的队伍,直到飞尘滚滚,人影全无,还没
有收回她的视线。“楼头少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我们仿佛还听到她从筝弦上流出的愉快的乐声。这少妇跟马上将军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如此关注他的行动呢?这可从《青楼曲》的第二首中找到答案。原来那马上的将军是她的夫婿,他正立功回来,封侯拜爵,连他部队里许多骑将
都爱到封赏。“春风得意马蹄疾”,他们经过驰道回来时,把满路杨花都吹散到御沟里去了。把这两首诗合起来看,前一首描绘的当是一支皇家大军凯旋归来的场景。由于这次胜利的不平常,连皇帝都亲自出迎了,作为将领的妻子,她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诗人未用一句话直接抒写她内心
的激动,只是写她从楼头看到的热烈场景,读者却可想象到她面对这热烈场景时的内心感受。

这正如北宋诗人梅尧臣对诗创作所概括的两句话:“状难写之境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长杨是西汉皇家射猎、校武的大苑子,建章宫是汉武帝建造的,都在西汉都城长安的近郊。盛唐诗人惯以汉武帝比唐玄宗,此诗也如此。诗人是借用汉武帝时期的历史画卷反映盛唐时期的现
实面貌。

这幅描写大军凯旋的历史画卷,使人联想到唐代前期国容威赫,实力强大。试想一支千军万马的军队,如果没有统一的指挥,严明的纪律,怎能够旗帜鲜明、队伍整齐地前进,连楼头弹筝少妇都丝毫不受惊动?诗里还反映了唐代都城长安的一片和平景象,不言而喻,这支强大的军队,维护
了人民和平美好的生活。从楼头少妇的眼中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尚武风气。唐代前期,接受了西晋以来以及南北朝长期分裂的痛苦教训,整军经武,保持了国家的统一与强盛。“聘得良人,为国愿长征。”(敦煌曲子词)在这盛极一时的封建帝国里,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

在这两首诗中,一种为国立功的光荣感,很自然地从一个征人家属的神态中流露出来,反映出盛唐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王季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