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鉴诫录》:雍使君陶典阳安日,送客至桥,离情未已,揖让既久,欲更前车。客曰:“此处呼为‘情尽桥’,向来送迎,至此礼毕。”陶下马命笔,题其桥楹,改为“折柳”。自兹送别,咸吟是诗。简郡风情,不革义路矣。诗曰:“从来只有情难尽……”
《唐诗鉴赏辞典》:雍陶在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出任简州刺史。简州的治所在阳安(今四川简阳西北)。据说一天他送客到城外情尽桥,向左右问起桥名的由来。回答说:“送迎之地止此。”雍陶听后,很不以为然,随即在桥柱上题了“折柳桥”三字,并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
这诗即兴而作,直抒胸臆,笔酣墨畅,一气流注。第一句“从来只有情难尽”,即从感情的高峰上泻落。诗人以一种无可置疑的断然口气立论,道出了万事有尽情难尽的真谛。“从来”二字似不经意写出,含蕴却极为丰富,古往今来由友情、爱情织成的种种悲欢离合的故事,无不囊恬其中。第二句“何事名为情尽桥”,顺着首句的势头推出。难尽之情犹如洪流淹过桥头,顺势将“情尽桥”三字冲刷而去。
前两句是“破”,后两句是“立”。前两句过后,诗势略一顿挫,好象见到站在桥头的诗人沉吟片刻,很快唱出“自此改名为折柳”的诗句来。折柳赠别,是古代习俗。诗人认为改名为折柳桥,最切合人们在此桥送别时的情景了。接着,诗又从“折柳”二字上荡开,生出全诗中最为痛快淋漓、也最富于艺术光彩的末句—“任他离恨一条条”。“离恨”本不可见,诗人却化虚为实,以有形之柳条写无形之情愫,使人想见一个又一个河梁送别的缠绵悱恻的场面。
诗的发脉处在“情难尽”三字。由于“情难尽”,所以要改掉“情尽桥”的名称,改为深情的“折柳桥”;也是由于“情难尽”,所以宁愿他别情伤怀,离恨条条,也胜于以“情尽”名桥之使人不快。“情难尽”这一感情线索贯穿全篇,故给人以一气呵成的和谐的美感。
(陈志明)
喜梦归
旅馆岁阑频有梦,分明最似此宵希。觉来莫道还无益,未得归时且当归。
寄题岘亭
岘亭留恨为伤杯,未得醒醒看便回。却想醉游如梦见,直疑元本不曾来。
晴诗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寄永乐殷尧藩明府
古县萧条秋景晚,昔年陶令亦如君。头巾漉酒临黄菊,手板支颐向白云。百里岂能容骥足,九霄终自别鸡群。相思不恨书来少,佳句多从阙下闻。
自蔚州南入真谷有似剑门因有归思
我家蜀地身离久,忽见胡山似剑门。马上欲垂千里泪,耳边唯欠一声猿。
洛源驿戏题
柳阴春岭鸟新啼,暖色浓烟深处迷。如恨往来人不见,水声呦咽出花溪。
浏览全部 140 首
予过灞桥偶思郑綮之事可发一笑今春和景物明媚若给予诗料者然而清兴满怀自不可遏又何必在於风雪中耶漫成二绝以资谈柄 其一
官桥烟柳绿丝丝,折尽长条为别离。桥上行人桥下水,滔滔何事日奔驰。
寄别说道
数行嘉树红张锦,一派春波绿泼油。回望江城见归鸟,乱鸣双橹散轻鸥。柳条折赠经年别,芦篪吹成落日愁。双鲤寄书难尽信,有情江水尚回流。
竹枝词
莫折阊门杨柳条,带将离恨过枫桥。向道春愁不禁荡,兰舟长放橹轻摇。
清平乐 送春
天涯离恨。春尽愁难尽。只有枝头莺语近。不管粉残香褪。一帘烟絮轻吹。销魂怕说春归。又见夕阳深院,东风点点花飞。
山居诗 其三十三
万象从来一径通,但缘分别便西东。遗簪祇为情难尽,泣路方知意未穷。偃仰不抛青嶂里,往来多在白云中。平生分野应难比,涧饮林栖得古风。
柳枝词
锦池江上柳垂桥,风引蝉声送寂寥。不必如丝千万缕,只禁离恨两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