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唐诗鉴赏辞典》:这首诗,当是诗人失意时的即兴之作,深含身世之慨和人生体验,构思精巧,颇有意趣。
失志不遇的悲哀,莫过于年华蹉跎而志业无成,乃至无望。如果认定无望,反而转向超脱,看破红尘。在封建士人中,多数是明知无望,却仍抱希望,依旧奔波仕途,甘受沦落苦楚。李益这诗即作是想,怀此情。
明天立秋,今天照镜子,不言而喻,有悲秋的意味。诗人看见自己两鬓花白如雪,苍老了。但他不惊不悲,而是平静淡漠,甚至有点调侃自嘲。镜中的面容,毕竟只表现过去的经历,是已知的体验。他觉得自己活着,这就够了,身外一切往事都可以一笔勾销,无须多想,不必烦恼,就让它留在镜子里。但是,镜外的诗人要面对明天,走向前途,该怎么办呢?他觉得明天恰同昨日。过去无成而无得,将来正可无求而无失。何况时光无情,明日立秋,秋风一起,万物凋零,自己的命运也如此,不容超脱,无从选择,只有在此华发之年,怀着一颗被失望凉却的心,去面对肃杀的秋风,接受凋零的前途。这自觉的无望,使他从悲哀而淡漠,变得异常冷静而清醒,虽未绝望,却趋无谓,置一生辛酸于身外,有无限苦涩在言表。这就是此诗中诗人的情怀。
诗题“立秋前一日”点明写作日期,而主要用以表示本诗的比兴寓意在悲秋。“览镜”,取喻镜鉴,顾往瞻来。前二句概括失志的过去,是顾往;后二句抒写无望的未来,是瞻来。首句,实则已把身世感慨说尽,然后以“在镜中”、“两鬓雪”、“对秋风”这些具体形象以实喻虚,来表达那一言难尽的的遭遇和前途。这些比喻,既明白,又含蓄不尽,使全篇既有实感,又富意趣,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倪其心)
再赴渭北使府留别
结发逐鸣鼙,连兵追谷蠡。山川搜伏虏,铠甲被重犀。故府旌旗在,新军羽校齐。报恩身未死,识路马还嘶。列嶂高烽举,当营太白低。平戎七尺剑,封检一丸泥。截海取蒲类,跑泉饮鸊鹈。汉庭中选重,更事五原西。
赋得早燕送别
碧草缦如线,去来双飞燕。长门未有春,先入班姬殿。梁空绕不息,檐寒窥欲遍。今至随红萼,昔还悲素扇。一别与秋鸿,差池讵相见。
夜上受降城闻笛
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愁人不愿听,自到枕前来。风起塞云断,夜深关月开。平明独惆怅,落(一作飞)尽一庭梅。
塞下曲 其四
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请书塞北阴山石,愿比燕然车骑功(一本合作一首)。
送诸暨王主簿之任
别愁已万绪,离曲方三奏。远宦一辞乡,南天异风候。秦城岁芳老,越国春山秀。落日望寒涛,公门闭清昼。何用慰相思,裁书寄关右。
乞宽禅师瘿山罍呈宣供奉
石色凝秋藓,峰形若夏云。谁留秦苑地,好赠杏溪君。
浏览全部 192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