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韶关报》:韩愈重来粤北多遗篇
作者:谢健朝
唐代文学家韩愈,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年),其长兄韩会被贬韶州刺史,韩愈随兄南下,那时,他才十岁。两年后,其兄病故,韩愈随嫂郑氏返河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关中地区大旱失收,民不聊生,其时,唐德宗不准减免租税,身为监察御吏的韩愈即上疏为民请命。因措词激烈,触怒皇帝,结果被贬连州为阳山县令。韩愈重来粤北,入境先问俗——向张公使君借阅《韶州图经》(早期地方志书),即兴作诗云:
曲江山水闻来久,恐未知名访信难。
愿借图经将入界,亦逢佳处便开看。
可见,韩愈欲先知地方疆域沿革、民俗风物、山川地貌等情况,以便日后尽“守土者之责”。韩愈在阳山有惠政,但史籍无详细记载,只说他“有爱在民”,“民生子且字其姓”。
今阳山县城尚存他当年垂钓之处所,称“韩文公钓鱼台”,北面山崖石壁上有他的题字,叫“贤令山”。这也许是“有爱在民”的根据和后人对他敬仰的佐证吧?他在阳山很注重地方史志,常常把志乘作为教科书,故有“韩愈过岭,先借《韶州图经》”的佳话。他重来粤北多遗篇,有《燕喜亭记》、 《宿龙宫滩诗》、《贞女峡》、 《游同官峡》、 《别知赋》、 《送区册序》、 《衙斋有怀》和《湟水答张十一功曹》等。 (载1986。12。20《韶关报》)
南溪始泛三首 其二
南溪亦清驶,而无楫与舟。山农惊见之,随我观不休。不惟儿童辈,或有杖白头。馈我笼中瓜,劝我此淹留。我云以病归,此已颇自由。幸有用余俸,置居在西畴。囷仓米谷满,未有旦夕忧。上去无得得,下来亦悠悠。但恐烦里闾,时有缓急投。愿为同社人,鸡豚燕春秋。
戏题牡丹
幸自同开俱阴隐,何须相倚斗轻盈。陵晨并作新妆面, 对客偏含不语情。双燕无机还拂掠,游蜂多思正经营。 长年是事皆抛尽,今日栏边暂眼明。
闻梨花发赠刘师命
桃溪惆怅不能过,红艳纷纷落地多。闻道郭西千树雪,欲将君去醉如何。
感春五首 其四
前随杜尹拜表回,笑言溢口何欢咍。孔丞别我适临汝,风骨峭峻遗尘埃。音容不接祗隔夜,凶讣讵可相寻来。天公高居鬼神恶,欲保性命诚难哉。
喜雪献裴尚书
宿云寒不卷,春雪堕如筛。骋巧先投隙,潜光半入池。喜深将策试,惊密仰檐窥。自下何曾污,增高未觉危。比心明可烛,拂面爱还吹。妒舞时飘袖,欺梅并压枝。地空迷界限,砌满接高卑。浩荡乾坤合,霏微物象移。为(一作验)祥矜大熟,布泽荷平施。已分年华晚,犹怜曙色随。气严当酒换,洒急听窗知。照曜临初日,玲珑滴晚澌。聚庭看岳耸,扫路见云披。阵势鱼丽远,书文鸟篆奇。纵欢罗艳黠,列贺拥熊螭。履敝行偏冷,门扃卧更羸。悲嘶闻病马,浪走信娇儿。灶静愁烟绝,丝繁念鬓衰。拟盐吟旧句,授简慕前规。捧赠同燕石,多惭失所宜。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浏览全部 453 首
次韵温菊庄大参
浣花溪上草堂閒,多在青松白石间。不与风云重入梦,每逢山水一开颜。慕陶兴寄霜前菊,和杜诗成雨后山。闻道年来倍强健,溪藤高拄看云还。
大涤洞天留题
君看万事等虚舟,一任星星两鬓秋。惟有林泉久成癖,每逢佳处为迟留。松桧参天几万株,清阴夹道暑全无。暗泉深洞尤难写,拟借君诗作画图。
题都御史所藏钱舜举山水
霁翁山水旧驰名,此卷今看笔更精。一瀑漏岩飞雪练,数峰当户列云屏。杖藜僧入松间寺,策骑人过柳外亭。佳境如斯在何处,扁舟便欲访蓬瀛。
乡居杂咏七首 其五
早稻将登插晚秧,天然图界界青黄。开门便拟江乡老,菡萏风生午枕凉。
丁巳十二月二十六日过吾村早饭宿后溪三首(并序) 其二
出处平生岂有心,心忧时事力难任。饱看雁荡佳山水,却入江西剑戟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