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古风

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评析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顾璘曰:性道自足。吴山民曰:境清心空。郭浚曰:闲适之兴,寂悟之言。陆时雍曰:“高树”二语,高韵卓出。

《古唐诗合解》:

惊雨初晴,隔宿之云散于洲渚,初升之日明于村坞,有高树下临北池,树中尚有余雨,因风一触,而散落若惊之者。吾心适然无事,偶值此景,独步无侣,即此便成宾主矣。

《唐诗笺要》:

《初秋》篇“稍稍雨侵竹,翻翻鹊惊丛”,《与崔策登西山》“驰景泛颓波,遥风递寒筱”,与此首“高树”等句皆落新巧,近沈、谢一派。

《昭昧詹言》:

奇逸。

《唐宋诗举要》:

苏子瞻题《南涧诗》曰:“柳子厚南迁后诗,清劲纡徐,大率类此。”步瀛案:诸诗皆神情高远,词旨幽隽,可与永州山水诸记并传。

《唐诗鉴赏辞典》:

这首五言古诗作于元和五年(810)。题中“愚溪北池”,在零陵西南愚溪之北约六十步。此篇着重描写愚池雨后早晨的景色。

起首两句,从形象地描写雨后愚池的景物入手,来点明“雨后晓行”。夜雨初晴,隔宿的缕缕残云,从洲渚上飘散开去;初升的阳光,照射进了附近村落。这景色,给人一种明快的感觉,使人开朗,舒畅。三、四句进一步写愚池景物,构思比较奇特,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句。“高树临清池”,不说池旁有高树,而说高树下临愚池,是突出高树,这与下句“风惊夜来雨”有密切联系,因为“风惊夜来雨”是从高树而来。这“风惊夜来雨”句中的“惊”字,后人赞其用得好,宋人吴可就认为“‘惊’字甚奇”(《藏海诗话》)。夜雨乍晴,沾满在树叶上的雨点,经风一吹,仿佛因受惊而洒落,奇妙生动,真是把小雨点也写活了。末二句,诗人把自己也融化入景,成为景中的人物。佳景当前,正好遇上诗人今天心情舒畅,独步无侣,景物与我,彼此投合,有如宾主相得。这里用的虽是一般的叙述句,却是诗人主观感情的流露,更加烘托出景色的幽雅宜人。有了它,使前面四句诗的景物描写更增加了活力。这两句中,诗人用一个“适”字,又用一个“偶”字,富有深意。它说明诗人也并非总是那么闲适和舒畅的。

我们读这首诗,就宛如欣赏一幅池旁山村高树、雨后云散日出的图画,画面开阔,色彩明朗和谐,而且既有静景,也有动景,充满着生机和活力。诗中所抒发的情,与诗人所描写的景和谐而统一,在艺术处理上是成功的。

(吴文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