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鸣
《鹤鸣》,诲宣王也。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
它山之石,可以为错。(一章)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谷。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二章)
按:鹤鸣二章,章九句。
《鹤鸣》,诲宣王也。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
它山之石,可以为错。(一章)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谷。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二章)
按:鹤鸣二章,章九句。
《毛诗注疏》:《鹤鸣》,诲宣王也。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鹤鸣,《草木疏》云:“鹤鸣闻八九里。” [疏]“《鹤鸣》二章,章九句”。○正义曰:上言规,此言诲者,规谓正其已失,诲谓教所未知。彼诸侯专恣,是巳然之事,故谓之规。此求贤者未是已失,直以意教,故谓之诲。叙者观经而异文。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兴也。皋,泽也。言身隐而名著也。笺云:皋泽中水溢出所为坎,自外数至九,喻深远也。鹤在中鸣焉,而野闻其鸣声。兴者,喻贤者虽隐居,人咸知之。○九皋,音羔,《韩诗》云:“九皋,九折之泽。”闻音问。下同。数,色主反。鱼潜在渊,或在于渚。良鱼在渊,小鱼在渚。笺云:此言鱼之性寒则逃于渊,温则见于渚,喻贤者世乱则隐,治平则出,在时君也。○见,贤遍反。治,直吏反。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何乐于彼园之观乎?萚,落也。尚有树檀而下其萚。笺云:之,往。爰,曰也。言所以之彼园而观者,人曰有树檀,檀下有萚。此犹朝廷之尚贤者而下小人,是以往也。○乐音洛,沈又五孝反。注及下同。爰音袁。檀音坛。萚音托。观,古乱反。下同。朝,直遥反。 它山之石,可以为错。错,石也,可以琢玉。举贤用滞,则可以治国。笺云:它山,喻异国。○错,七落反,《说文》作“厝”,云:“厉石也。”《字林》同,千故反。琢,涉角反。 [疏]“鹤鸣”至“为错”。○毛以为,言鹤鸣于九皋之中,其声闻于外方之野。鹤处九皋,人皆闻之。以兴贤者隐于幽远之处,其名闻于朝之间。贤者虽隐,人咸知之,王何以不求而置之于朝廷乎?所以必求此隐者,以鱼有能潜在渊者,或在于渚者。小鱼不能入渊而在渚,良鱼则能逃处于深渊。以兴人有能深隐者,或出于世者。小人不能自隐而处世,君子则能逃遁而隐居。逃遁之人多是贤者,故令王求之。王若置贤人于朝,则人言云:“我何以乐彼之园而欲往观之乎?曰:‘以上有善树之檀,而其下维有恶木之萚。我所以观焉。’”以兴何以乐彼之朝而欲往观之乎?以上有德善之人,而其下维有不贤之人,我所以往也。王得贤,则为人乐观其朝。如此,何以不求之?非但在朝为人所观,又它山远国之石,取而得之,可以为错物之用。兴异国沉滞之贤,任而官之,可以为理国之政。国家得贤匡辅以成治,犹宝玉得石错琢以成器,故须求之也。王者虽以天下为家,畿外亦得为异国也。○郑唯次二句为异。余同。○笺“皋泽”至“鸣声”。○正义曰:郑以一鸟不鸣九泽,而云九皋者,然则明深九坎也。泽者水之所钟,故知泽中水溢出所为坎,自外数至九,于时泽有然者,故作者举之以喻深远也。鹤者善鸣之鸟,故在泽焉,而野闻其鸣声。陆机《疏》云:“鹤形状大如鹅,长脚青翼,高三尺,喙长四寸余,多纯白,或有苍色者,今人谓之赤颊。当夜半鸣,故《淮南子》云“鸡知将旦,鹤知夜半”。其鸣高亮,闻八九里。雌者声差下。今吴人园囿中及士大夫家皆养之。”○传“良鱼”至“在渚”。○正义曰:毛以潜渊喻隐者。不云大鱼,而云良鱼者,以其喻善人,故变文称良也。○笺“此言”至“则出”。○正义曰:此文止有一鱼,复云或在,是鱼在二处。以鱼之出没,喻贤者之进退,于理为密。且教王求贤,止须言贤之来否,不当横陈小人,故易传也。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笺云:天高远也。鱼在于渚,或潜在渊。笺云:时寒则鱼去渚,逃于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谷。谷,恶木也。○谷,工木反,《说文》云:“楮也。从木,谷声。”非从禾也。以上章上檀下萚类之,取其上善下恶,故知“谷,恶木”也。 [疏]传“谷,恶木”。○正义曰:以上檀萚类之,取其上善下恶,故知“谷,恶木”也。陆机《疏》云:“幽州人为之谷桑,荆杨人谓之谷,中州人谓之楮。殷中宗时,桑谷其生是也。今江南人绩其皮以为布,又捣以为纸,谓之谷皮纸,洁白光泽,其里甚好。其叶初生,可以为茹。”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攻,错也。 《鹤鸣》二章,章九句。
《诗经通论》: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评]通篇皆比意,章法绝奇。一比。鱼潜在渊,或在于渚。本韵。[评]二比。乐彼之园,爰有树檀,本韵。其下维萚。[评]三比。他山之石,可以为错。本韵。[评]四比。○比也。下同。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本韵。乐彼之园,爰有树檀,见上。其下维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韵。[评]即为错。 小序谓「诲宣王」,「诲」字意似近。陆农师曰「记曰『能博喻,然后能为师』。鹤鸣二章,皆比而不赋也,则以诲诱故也」。此解「诲」字意也。郑氏谓「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求贤之者,通篇亦差可通。「鹤鸣」二句,言贤者自有闻也。「鱼潜」二句,言贤者进退不常也。「乐彼」,三句,言用舍位置宜审也。「他山」二句,言必藉贤以成君德也。至于谓宣王之诗,未有以见其必然。序于大雅云汉、韩奕、崧高、烝民皆谓「美宣王」,于小雅诸篇,或以为「规」,或以为「诲」,何不伦乎!
解此篇最纰缪者,莫过集传。以「鹤鸣」二句言「诚之不可掩」;「鱼潜」二句言「理之无定在」;「乐彼」三句言「爱当知其恶」;「他山」二句言「憎当知其善」,又曰「一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理其庶几乎?」后二比虽言用人,亦蒙混。且此言用人而上言「诚」言「理」,迥不类。盖其意以第一比合中庸「鬼神之为德」章;第二比合论语「仰之弥高」章;后二比合大学「修身、齐家」章。以诗为言理之书,切合大、中、论语,立论腐气不堪;此说诗之魔也。又其小者,曰「鹤身白,颈、尾黑」。按鹤两翼末端黑,非尾黑也。彼第见立鹤,未见飞鹤,立者常歛其两翼,翼末黑毛垂于后,有似乎尾,故误以为尾黑耳。格物者固如是乎?陈晦叔经典稽疑已驳之。
【鹤鸣二章,章九句。】